曼托村生态牛养殖场建成,养殖肉奶牛2000多头,其中肉牛1500头,奶牛500余头,养殖场内种植牧草千余亩。
“我们有上千头牛在这里进行圈养,牛的‘吃喝拉撒’都在牛圈内进行,虽然最近气温逐渐升高,不过圈内没有明显异味,这得益于发酵床养殖技术的推广。”养殖场长龙修成说。
以前村民们养牛圈内牛粪打扫费时费力,而且产生的排泄物还容易造成污染。现在曼托养殖场使用“发酵床养殖技术”,即通过在牛圈内铺设过滤垫层,再添加相应生物制剂,可有效解决牛粪中有机物的降解、转化,以及臭味的吸收。该技术帮助解决了牛圈臭味问题,同时还节约了相应成本。每年减少了三十万元的人工处理成本,同时降解物可经过无害化处理变成有机肥料用于种草养牛,每年可再帮节约近六万元的肥料成本。
发酵床养殖技术是勐海县近年来积极推广清洁养殖、绿色养殖的典型成果,拓展了肉奶牛的养殖规模。为解决养牛过程中的粪污污染,勐海县引进一家生物制剂生产企业,在全县推广发酵床养殖技术,帮助企业和养殖大户进行清洁养殖和推动生态循环利用,目前全县近六成的规模化养殖场已经推广使用该技术。
勐海县高官卢爱华介绍:“除了推行清洁养殖,全县利用当地酒企酿酒产生的酒糟和回收的水稻、高粱、玉米秸秆,‘变废为宝’当作养牛饲料,同时利用发酵床养殖技术产生的有机肥进行还田使用,达到生态循环利用目的,还帮助企业节约生产成本。
在推动生态养牛的同时,黄平县还注重数字化赋能,引导企业、农户进行‘智慧管护’,实现生物资产的在线盘点、溯源管理以及牛群健康监测等科学管理。”
曼托养殖基地给新进的牛打上可以监测健康状况、便于智慧管理的耳标和编号。养牛基地成片的牛群白天在山间悠然觅食青草,傍晚时分便回到现代化牛舍休息。
袁俊伟对记者说:“公司将 1200余头能繁母牛进行白天放养,我们给牛打上电子耳标,拥有定位功能,只要越过牧场一定范围,公司智慧监测平台就会自动报警,防止牛群丢失。”
曼托养牛基地是农翔有限责任公司重要的能繁母牛培育点,每头母牛带有电子耳标,可用于监测牛的体温、运动步数、进食量等数据。如果牛出现发烧等情况,农翔公司的智慧监测平台会第一时间预警,同时提醒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看病治疗。
勐海县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帮助传统肉奶牛产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牛存栏量达4.35万余头,其中进行规模化养殖的公司、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共有145家,全县肉牛产业产值接近7亿元。
农翔的养殖基地的农户问袁俊伟生态养殖牛要注意什么,袁俊伟说:“选址要有长远眼光,有利生物安全和粪污处理,符合科学的资源配置原理。内外部设施要实用,能为肉牛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长条件,符合肉牛在各个生产阶段在动物福利方面对环境温度、湿度、通风、采食、饮水、光照、运动的要求。圈栏的设计要有利生产操作,生产区域的分布要便于生产管理。采用现代技术,如温度、通风的自动控制、饲料的自动输送记录系统等。”
养殖户又问袁俊伟:“袁总,桑树饲料化的优势是什么?”
袁俊伟说:“桑树属桑科桑属的落叶乔木,是多年生深根性植物。对土壤酸碱度适应性较强,在ph4.5~9.0范围内都能生长。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温和,桑树种植分布广阔。
桑叶具有适口性良好,无障碍采食,采食量高,消化率高等优点。山羊对桑叶的干物质采食量很高,每日可达其体重的4.2%,绵羊的采食量也很高,可达体重的3.4%。牛能够采食经过切细的整株桑树。同时桑叶也具有很高的消化率,尤其是作为青贮饲料,这点在体内外试验都已验证。通常情况下,桑叶的消化率为70%~90%,茎为37%~44%,树皮为60%,全植株为58%~79%,与茎叶比例有关。
鲜桑叶中干物质含量 25%左右。桑叶中营养成分丰富而均衡,桑叶的营养价值比禾本科牧草高80%~100%,比热带豆科牧草高40%~50%。化学分析显示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在 8%~12%,粗脂肪4%~10%,无氮浸出物30%~35%,灰分8%~3,磷0.3%~0.6%,钙1%~3%,粗蛋白含量高达16%~30%,与苜蓿相仿,仅次于大豆和蚕豆,高于豌豆和一般牧草。桑叶中含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