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规模养殖场190个,黄牛年饲养量近14万头,年出栏量5万余头。
强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县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85%以上。
龙家坤是黄牛养殖大户,近年来,在政策的支持下,黄牛养殖规模不断做大,目前黄牛存栏140余头。家里修建了4层楼的小洋房、购买了小轿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政府扶持力度大,我们养殖有底气。”龙家坤喜笑颜开地说。
现在可以用活牛抵押贷款,最高授信2万元\/头,借还自由,时间延长至3年,不用再为借款周期与养殖周期不匹配而发愁,每头牛的保险金额已由往年的6000元\/头提高到了1.5万元\/头。
勐海自治县副县长吴建东介绍,去年勐海在全省率先设立黄牛养殖贷款风险基金,形成勐海“黄牛贷”和“黄牛保”的新模式,破解了黄牛产业发展“融资难”和“风险大”等难题。
据了解,每头牛最高可活体贷款授信2万元,保险保费每头525元,农户只需承担20%,但每头牛最高可理赔1.5万元。今年以来,全县共发放补贴和贷款资金7490万元。
奋发种养合作社的存栏牛一下子从40余头增加到200头。其负责人说,这是“黄牛贷”帮了忙,用活牛抵押贷款购买新牛后,可继续用新牛继续贷款购买下一批牛,申请手续便捷、利率低、贷款期限灵活,可“滚雪球”式的增加黄牛养殖。目前,银行给他授信额度达240万元。
宏远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感慨地说,现在的养牛政策真好,建牛场、产牛犊、给牛买保险等都有奖补。3年前,他从xz返乡创业,投资上百万建设牛场,现存栏牛94头,可年创纯收近30万元。
同时,实行产业长制,强化黄牛产业项目建设的领导,并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顾问,全程指导新晃黄牛产业发展。打出一套“组合拳”,统筹抓好种源建设、疫病防治、饲草料保障、金融支撑、品牌提升等重点工作,持续抓好产品开发和品牌宣传推介,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养殖户的对接交流,加大科技培训等服务力度,提高肉牛标准化养殖精细化管理水平,聚焦延链、补链、强链,让黄牛产业真正成了群众发家致富的“牛产业”。
勐海黄牛文化产业园,一头“巨牛”雕塑耸立在广场前,霸气十足,奔腾向前。在工业园厂房的墙壁上,画有各种牛的图案,栩栩如生。新飞农翔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160余名工人正在生产加工牛肉,一派繁忙景象。
该公司总经理袁俊伟说:“公司已建成a类肉牛定点屠宰厂,每月有上千万元的新鲜牛肉销往周边城市。目前已开发冷、热、鲜、腊制、休闲、含烧烤串串、炭考牛肉、预制菜等四大类100多个品种,远销bj、广州、武汉、长沙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是黄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头戏”。以加工能力和产品品质双提升为目标,大力推进肉牛定点屠宰厂和牛肉产品加工体系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勐海黄牛产业基本形成了集繁育、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目前,勐海全县拥有黄牛肉加工经营主体2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获得出口自营权2家,有1000余人从事牛肉加工,年牛肉加工能力近2万吨,该县加工牛肉及其副产品实现产值14.79亿元。
积极推进产业与文化旅游和餐饮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黄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通过举办“黄牛节”、“寻找最牛味道——美食品鉴、文化体验会”等节会活动,助推勐海黄牛肉产品消费,打响“勐海黄牛”品牌。目前,全县有370多家大小餐馆都可以吃到地道的勐海黄牛肉。
“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勐海傣族自治县副书记聂景东表示,勐海坚定不移走黄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发挥黄牛文化产业园区集群载体功能,精准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后劲,着力将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让傣族百姓的生活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