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起黍苗,根部已经肉眼可见的烂掉,原本就因为干旱,穗禾结仔不实。结穗的黍子颜色果真灰黑,他心急如焚,雨沿着蓑衣渗进衣服里,冷风一吹,浑身直起鸡皮疙瘩。
“文儿,换一个蓑帽。”身后传来声音,却是一身蓑衣的外祖丁岱,同他一样挽了裤腿,盘着头发,边说边把护在怀里的蓑帽打开,替换下那漏雨的破帽子。
“外祖,您怎么来啦?”夏思文惊诧道。
雨天,道路泥淋不堪,不仅路面滑,还坑坑洼洼的,走路时都要探着走,不然,便会跌倒水洼里面。
外祖岁数大了,千万不能出事。
“外祖陪你一起。”丁岱捋了把胡须上面的水渍,不经意地说道。
“不行,这场雨太大了,保不齐河堤要塌,若河堤塌了,周边的房屋良田都得跟着损毁,您先住在驿馆,那里安全,不会轻易冲垮。”此时很难再回到城里去,只能叫外祖先去驿馆里待着安全。
丁岱既然来了,怎么可能半途而废,退了回去?因而,继续跟在他身后。
也亏丁岱带来的原部下精兵,他们动作迅速,帮忙转移危房里面的老人跟孩子。
比夏思文从衙门里带出来的衙役办事效率,那真就是一个顶几个。
因而,被困的老百姓大都被疏散出去,没被危房倒塌给砸伤,砸死。
祖孙二人带着随从直到天黑才到附近一个破败的寺庙里,首先把外祖丁岱扶到菩萨座后面的空地上,随从寻了块破木板放到空地上,搀扶着外祖坐下。一行人暂且歇下,破庙里随处可见衣衫褴褛的百姓,呻吟着躺在里面,虽是个挡雨的所在,但实在太冷了,连着数日不见日头,骨头缝里都是冰碴子。
丁老将军的手下都是军队出身,野外生存能力强大,不用丁岱吩咐,立即寻来半干的柴火升起火来,先把身上的湿衣服脱下来烤个半干。不至于感冒生病。
第131章 主心骨
夏思文第一次直面眼前的惨景,深闭一眼,长长叹了口气,跟外另外两个随行官员言道:“你俩明早先回城里去,务必着人先开仓放粮,最好跟城里富商通融一声,能出资搭棚屋,先给灾民住下。待日后本官定会给他们嘉奖。再招些大夫为灾民义诊,以防瘟疫。待朝廷援助到达,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其中一个四十多岁的姓马的经历拱手道:“下官明早天一亮回城,定会送来粮食跟搭建棚舍的物资。”
倒不是马经历口气不小,一口应承下来。
而是他在衙门里好歹也有十几年,每到年节许多富商送礼给原知府李文渊时,大多都是经过他的手转呈。
一来二去嘛,他跟那些富商都是熟悉的很。
再说,经手的不穷,理所当然,他也落得不少好处。
幸亏,他没找死的陷入到造私币的案子里去,不然,他这会儿已经在囚车里,跟着李文渊一起被押往京城受审。
等待他的不是秋后问斩,便是发配荒无人烟的苦寒之地,终老一生。
其实也要感谢这次的丞相大人,明察秋毫,没有跟其他官员审案那样,不问青红皂白,只图把案子赶紧办完,好回京交差,把衙门里李文渊的亲信统统拿下。而是,明辨是非,仔细审查,只把涉案的官员逮捕归案。
马经历虽说也是李文渊的亲信,只是,李文渊身为知府大人,他手下有哪个官员敢不听他话,不受他所用?
所有这些都是情有可原,只要那些属下有良知,不触碰底线,不跟他同流合污,遇到像魏丞相那样的好官,性命跟官位还是有保证的。
正在此时,丁河县县令成林也寻到破庙里来躲雨。
年近五旬的成县令浑身被雨水淋得像个落汤鸡,他本来想连夜往县衙赶,走到半途,听说新任知府大人还待在丁河县下属的村庄里没离开。
成县令也是一早就下到底下的村庄里视察灾情,只是跟夏思文不在一个村落。
他想着这附近除了那座荒废多年的破庙,别无他处能躲雨。这才寻到破庙来。
成林见到夏思文,忙见礼:“下官成林,见过夏大人。”
夏思文忙摆手:“成大人无须客气,请......”正待说请坐时,四顾一瞧,哪还有椅子凳子叫他坐下?
“夏大人您受累了,下官没能好好招待你,愧疚。”成林一半真心一半打着官腔道。
“无碍。”夏思文摇首道,先帮着外祖褪下的外衫拿在手里凑在火旁烤着。
年近五旬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