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公等人的神色也没好看到哪儿去。性情耿直火爆的平西侯,忍不住嗤笑一声:“如此说来,可汗令太子殿下前来,只是为了羞辱大楚不成?”
元思兰半点不怒,心平气和地应道:“叔叔碍于当年的毒誓,不敢明着对我动手。我死在大楚朝,更合叔叔的心意。”
说着,元思兰抬头看向龙椅上的宣和帝:“不瞒舅舅。我领着五百亲兵来大楚,根本没打算再回鞑靼。这也是母亲的心愿。”
“从今日起,我愿长住大楚。请舅舅恩准!”
保和殿里,再次安静下来。
……
站在宣和帝身侧的贺祈,将元思兰的神情变化一举一动,一一看在眼底。心里不由得暗中生凛。
这个元思兰,委实是心机深沉能屈能伸之辈。
还有什么比鞑靼太子亲自为质子更能表露休战求和的诚意?
元思兰一日为鞑靼太子,卜赤一日如鲠在喉。鞑靼内部忠于老可汗的不在少数,卜赤若对元思兰动手,鞑靼定会生出内乱。
如果元思兰长留在大楚京城为质,卜赤就不能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卜赤今年也快是快五旬的人了,怎么也熬不过年轻的元思兰。
等卜赤一死,元思兰就可以回鞑靼继承可汗之位。期间一定还有内乱。当然,鞑靼越乱,对大楚越是好事。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
宣和帝显然已经心动了。
就连卫国公等人,听到元思兰这等话,也有些动容。
不管元思兰是真情还是假意,反正话已经说出口了。大楚便可以正大光明地“留下”元思兰。
不管怎么看,这都是对大楚有百利无一害的事。
什么牛羊战马,哪里及得上鞑靼太子!
卫国公再次咳嗽一声,拱手道:“思兰殿下既有此诚心,臣恳请皇上应了殿下所请。”
卫国公这个老狐狸,立刻就改了称呼。
靖国公和卫国公同进共退,也拱手附和:“臣附议。”
平西侯等人也不傻,纷纷出言赞成。
元思兰安分老实地留在大楚,给他应有的体面也无妨。
宣和帝心念电转,自有计较,缓声说道:“朕考虑一段时日再说。”顿了顿又道:“思兰既改了姓氏,以后就在宫中住下吧!”
元思兰可以住在宫中,亲兵得留在宫外。如此一来,元思兰便被剪断了所有羽翼,一个人如何翻得起风浪来?
元思兰没有半分不满,满目感激地拱手谢恩。
……
鞑靼太子改随母姓,叫元思兰。
元思兰自愿为质子留在大楚,宣和帝龙心大悦,令元思兰住进流华宫。和二皇子的寝宫重华宫只一墙之隔。
宫中没有秘密,天未至傍晚,此事便已传得人人知晓。
宣和帝传口谕,今晚设宫宴,为元思兰接风洗尘。
兆宁宫里,满心惶惑惊惧的康宁公主元宛,扯着顾淑妃的衣袖,小声地哭道:“母妃,我好怕。”
宣和帝后宫里的嫔妃,个个出身名门。顾淑妃是翰林院顾掌院的嫡长女。
顾淑妃自幼饱读诗书,自有一股温柔的书卷气,一张鹅蛋脸,容貌秀丽。十四岁的康宁公主,承袭了顾淑妃的清秀可人,温顺胆小。
鞑靼太子来大楚求娶公主一事,在这几日传开。
寿宁公主和椒房殿里的裴皇后怄气闹别扭一事,也被宫人私下传了出来。
康宁公主胆子虽然小,却不是傻瓜。细细一想,便猜出了寿宁公主为了何事在闹腾。她红着眼眶,哽咽着说道:“母妃,姐姐定是不愿嫁去鞑靼。姐姐不去,是不是就轮到我和亲了?”
宣和帝只有两个女儿。
寿宁公主是裴皇后嫡出,有二皇子这个嫡亲的兄长,还有嫡亲的弟弟六皇子。康宁是庶出的公主,无一母同胞的兄弟。
而且,顾淑妃早就失了宠。
寿宁公主不愿嫁,可不就轮到康宁公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