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芬回道:“海面风平浪静,陆地人山人海,除了不时飞过的海鸥,就属港区的乐队最吵。”
舰桥内的几个年轻人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我得先回去了。”老约翰向旁边的米切尔中将辞行。
“这么急?”
“是啊,家里有事要回去处理。”
格里芬随口提了一句。“要我送送你吗?”
老约翰略感意外地看了眼少女,最终还是摇了摇头,老脸挤出笑说道:“不了,我可不想让你知道我家住哪。”
说罢,少将就起身匆匆离开。
格里芬翻了翻白眼。“正好,我也不想知道。”
“马里亚纳号将在港内停泊12个小时,补给完成后继续出发。”米切尔中将说道。“舰桥现在不需要这么多人,谁想下船去港区放松的,我可以给你们开请假条。”
第一卷 : 104.2在德国
“我就不下去了,有事情再通知我。”格里芬首先拒绝。趁这难得的半天时间正好再寻思寻思自己的设计。
“需要我帮忙吗?”霍华德问。
“都是一些细节上的东西,我自己就可以解决。”少女说完消失在门口。
“好吧,细节。”霍华德耸了耸肩。
我也是做科研的,你说我不懂,还拿细节来搪塞我,我是一点也不服气的。
……
“……很抱歉,孩子,我们没能在登记名单上找到你的家人。”放下手里的名册,地方官面带遗憾地摇了摇头。“或许你应该去其他街区看看,也许能有所收获。”
对这样的结果,里希特早有预料。
和格里芬告别后,他先回了一趟自己出生的小镇。不出意外地,位于萨克森省内的故乡已经被战火夷为平地。他没有在那里找到自己的父亲,也没有看见其他相熟的邻居,倒是看见了驻扎在那里数不清的苏联人。
面对这个独自赶路的孩子,有好心的苏联人提议他去设立在德累斯顿的难民营找亲人。
尽管对这些占据德国土地的伊万深恶痛绝,但里希特还是跟着这一路上汇聚起来的难民来到了德累斯顿。
就算没有提示,他最后也是要来到这里的。
原本他以为自己的父亲在联系不上自己之后会选择来市政厅登记报备,但是里希特来回辗转了几个登记点都一无所获,这让他开始对认亲之路心灰意冷。未来几天同样无功而返后,他便不再浪费时间在这个上。
重新建立起来的市政府只能履行着最基本的功能,对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也只能像对其他难民一样设立救济点,每天提供一些简单的食物。在这种一成不变的日子里,很容易让人麻木地忘记时间。
里希特也不知道支撑自己的底气是什么,但他渐渐也明白继续待在这群时不时就会突然嚎啕大哭的难民当中,自己总有一天也会精神崩溃。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或许能感同身受,但要让一贯冷漠,好似对谁都不在乎的里希特表现出共情能力显然高估他了。他只是觉得这些人很吵,吵得他很烦。
所以他离开了难民营。
一个原因自然是因为那里的死气沉沉。另一个是他不认为自己在德国的土地上,作为一名德国人,却要被一群窃据此地的斯拉夫人当做是难民。
这个孩子找不到自己的父母,也没有相熟的邻居,他身无分文地走在乡间小路上,身上披着一条粗布床单,如果不是远处明显现代化的城市,谁都会以为他们来自中世纪。
里希特也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
格里芬说过要用他们自己的方法重建德国,可现在面对当下环境,重建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他们该从哪里开始呢?
她看过这些饱经战火的土地和绝望的人群后,是否还会坚持己见呢?
应该……会吧?
毕竟我不是她,不知道她心里的想法。但既然能把口号喊得这么响亮,想必她是有办法的。
可惜,自己当时没有问清楚,估计以后也没机会问清楚了。
再抬头,发现前方的道路被堵住了。
是两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人。他们穿着便服,但和那些寻常孩童不一样的是,这两个少年人眼神如一潭死水,十分平静。
如此眼神如此举止,他只在一个地方见过。
里希特停了下来。往后看了看,只见来时的路上也站了两个人,当下便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