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的航母依旧是一群装满了导弹的异端,但也算不忘初心,走出一条属于苏联自己的航母发展道路了。
不过,格里芬并不打算将自己对未来的见解作为和苏联拉近关系的纽带,她也没对美国提出过什么有关军事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对德国不太感冒的她同时对苏联也不怎么感冒,看待问题上自然也更多出于中立者考虑。
鉴于她现在的身份,她完全可以这么做。
在讨论完有关航母方面的话题后,双方随后在能源问题上交换了意见。
说到能源,那又是另一个值得长篇大论的话题。
任何项目从计划到实施都需要因地制宜。苏联广褒的领土蕴含着大量石油和天然气等旧能源,自然不可能全面拥抱新能源,但如果能通过新旧能源混搭就可以提高能源效率,他们也没道理拒绝。
所以从掌握能量核心的那一刻起,苏联就开始了对混合能源的研究,并且初具成效。到目前为止,经过改良的旧能源正以新的方式泽被所有加盟国。
但在本质上,苏联并没有成为格里芬所希望中那个以新能源为主的超级大国。实在是它领土内掌握的旧能源太多了。
而格里芬也没有理由介入对方的内政,以苏联人对外交的强硬,这种善意只会适得其反。以至于如今天下旧能源派系中,苏联内部就占了近一半。
偏偏这些掌握资源的人还不好处理,而在未来,他们还会发展成一方寡头,控制着国家命脉。
除了这件事,库兹涅佐夫元帅还提到了他们将有限的新能源当做援助移交给东亚某大国的事迹,并且他对于此次援助项目相当津津乐道。
毕竟在他们眼里,自己无条件支持援建的行为是一场本该如此的义举,然而如果不是他们最先煽动起半岛战争,让那个国家被迫自卫,又怎么会让后者爆发出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力量,最终又反客为主,促成了这次援建呢?
到目前为止,苏联人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在那个国家单独存在着一颗能量核心的事情。以至于从弗里岑提炼出来的精华能源,全都打包运到了那里作为试验品。
元帅非常自豪地表示,该国正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快速发展。其实这话也不能说错,毕竟不是哪个国家都愿意把自己的全套工业倾囊相授的。
从赫鲁晓夫上台开始,他就对斯大林在过去的主张进行了全面彻底的否定,与大胡子沙皇般的铁腕统治和强硬态度不同,他更倾向于用更温和的手段解决两国关系,仍然寄希望于那个国家能成为以苏联为中心的红色阵营的一份子。但这么做也意味着让对方放弃外交主动,在红蓝之间明确站队。
只是这个目的被暂时掩盖在两国快速升温的大环境下了。
第一卷 : 277.1第二次访问
在圣彼得堡小驻的这段时日,她每天游走于街头,欣赏斯拉夫文化遗产期间,同样也在等待着来自非洲的消息。但令人感到失望的是,到目前为止,瓦坎达人依旧无动于衷。
眼看日子一天天过去,不愿再干等下去的格里芬果断放弃,坐上了前往东方的航班。
看出了她心情不佳,身边的人也都劝慰道:“瓦坎达人的孤立主义比我们所有人都要严重,除非他们的振金矿被挖空,否则这群有钱的土豪是不可能低下头,去关注身边的邻居的。”
“瓦坎达人向来如此,他们只接纳五大部落认可的小部族,你不能指望这群连非洲同胞都不关注的人关注非洲之外的事情。”
虽然这些人说的话并不全对,但也至少表明了瓦坎达在世人眼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或者说,在西方白人眼中,瓦坎达是非常难以接触的。
看着他们各抒己见,其实格里芬很想问“是不是因为我们是过去殖民非洲的白人后裔,所以瓦坎达才对我们如此警惕”这句话。但真要说出口又有些不合适,于是便放弃了聊天的欲望。
毕竟西方文明就是靠掠夺其他文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搞不好他们的祖先就曾经被瓦坎达人揍过。
没办法,谁让她现在顶着一张白皮呢。
这也许并不是瓦坎达选择隐世的主要原因,但至少也是原因之一。
一路胡思乱想,航班飞飞停停,算是一路顺利地来到了东亚。
再次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看着陌生却又感觉熟悉的环境,格里芬闭上双眼,缓慢而悠长地吸了口气。
我格里芬又回来了!
由于提前通知了此次出行,她的到来在该国得到了足够重视,当地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