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开始,我们不需要交易了。”】
【“我对你的土地很感兴趣。”】
【“希望我的帝国板块上,能出现你的名字。”】
【安和八年八月,你拒绝提供物资,开始集结兵力朝着边疆集合。】
【安和八年九月,蒙古向你宣战了!】
陆成安之前看到蒙古劫掠边疆的时候,就不想和对方开启互市的关系。
在他看来,如果真心是想要互市,单纯想要和平而不是战争的话,明显是可以约束自己部族的行为,以此来主动示好,抢完了东西杀完了人又要开互市,他是不能接受的。
难不成,死掉的这些百姓,就是白死了?
为了暂时的发育和短暂的和平,在武力威胁下,平白接受对方的霸权要求?
陆成安不接受这样屈辱的观点。
他没有对外扩张的意思,但也绝对不存在被动挨打而不还手的想法。
还好,有了八年的发育期。
大晟朝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安和八年十月,朝廷集结已有的大量兵力,以此抗击蒙古部的全面入侵。】
【此役,陆成安请求出战。】
......
......
......
第121章 看谁挺得过谁!?纵横漠北陆成安!
事实上,这是陆成安迄今为止所遇到的最强外敌。
之前无论是秦王和宁王天下大乱的局,还是晋王奉天靖难的局,草原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普遍的情况就是各自为战,各为其主。
在如此混乱的局面上,这些游牧部落很难形成联手同盟,这就能拥有很多操作的空间,在晋王的存档中,三征漠北,都是有游牧部落的带路党协助的。
草原上成功统一的政权,就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部落那么简单,它会逐渐滚成一个雪球,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利益集合体,自然不会满足于最初只想要生存的欲望。
人的欲望永无止境。
当你想要生存的时候,哪怕是一个面包,都能心满意足地吃下去,觉得这样的日子有盼头,是个好日子。
当你已经能够生存的时候,吃饱了,就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这是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换句话说,在草原上没有统一时,蒙古部落可能还在朝不保夕的处境下,思考怎么和其他部族在一个草原上共同生存,它的目标仅仅是活下去。
为了活下去,这些蒙古部落被迫化零为整,在几个大型部落的合并后,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很强大,似乎随随便便就能吃下其他的部落,这就走上了一条自然而然的扩张道路。
但是,作为游牧民族,它通常都具备所有游牧民族的通病,它的强势之处在于军事,但弱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政治和国家体制松散。
后勤处理、财政问题以及地形限制,使得他们缺乏长时间攻坚作战的基本要素。
得亏汉王是派遣了吴明去镇守这块区域,以据守为主,没有主动出击,破坏自身的优势,让边疆的防守稳如泰山。
不得不说,晋王派系的人是具备很强即时作战能力的。
吴明作为山阳公吴英的孙子,他有过系统化地学习兵法,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又是在镇边军团处理过军务。
是一个很实用的紫色将卡。
不会出现太大问题的决策。
而之前陆成安忙于变法图强,改善大晟朝的国力和经济,在察觉到草原上的局面是一种混战的状态,就没有多加顾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草原大统一的可能性。
毕竟,边疆的消息,京城是很少第一时间得到第一手情报,只能得到大概的消息,类似于【草原正在混战】之流的笼统消息。
这一点是没有办法的,硬要说就是朝廷对于地方官员的掌控力不够。
嫡系要放在京城,这边疆就容易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又不是每个人都怀有忧国忧民的心态,混得不好,摆烂才是常态,不摆、想要回到京城的基本上都能在史书上记名了。
汉王对于凉州这个地方,那是有心理阴影的。
哪怕陆成安主动请缨,她心里是很不想让陆成安去那么危险的地方,但是现在的情况,能扛起大局的只有陆成安了。
别看陆成安是个文臣,可是他曾经做到过【封狼居胥】的壮举,不能完全定义为一个常规的文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