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想让他先憋着,前期我需要快活塑料给我们稳定地代工,后期等其他山寨厂成长起来,订单外放,会是更好的选择。”
“为什么?快活塑料有你的股份,分红和订单款两相抵消,成本不是比找其他工厂代工低吗?”
“这个问题,你听我讲。”冼耀文给周若云一个眼色,她了然地将雪茄塞进他嘴里,吸了一口,他不疾不徐地说道:“经过我的观察,当下香港的塑胶厂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大型塑胶厂,主要由上海过来的商人创办,中元、开达就属于这一类。
一类是山寨塑胶厂,开在唐楼或街铺,厂房面积几百呎,只有少量手摇式啤机,多以家庭模式年轻夫妻合力经营,员工以家庭成员为主,缺乏人事管理的概念,分工不甚明确,员工缺乏技术培训。
工厂主一般学历较低,知识水平有限,有的甚至没念过书,大字不识一个,绝大多数不谙英语,加上工厂规模小,没有完整的企业架构,没有独立的市场部门,普遍缺少企业管理知识。
就是有几家从山寨厂往大型厂迈进的工厂,工厂规模虽扩大,但依然采用山寨式的管理方式。
如今的洋行和庄口在塑胶业扮演着关键角色,洋行面向西方市场,庄口面向南洋市场,一件塑胶产品从工厂到消费者手里,一般要经过出口商、入口商、零售商或百货公司。
山寨厂十分依赖出口商,也就是洋行和庄口,洋行呢,一般都是洋鬼子主事,他们只对钱感兴趣,操纵和压价是常有之事。
庄口较复杂,老板有南洋阿伯、金山阿伯,也有本港的商人,人品有好有坏,因为捏着山寨厂的命根子,有些人可以说是为所欲为,碰到性子软或没什么人性的工厂主,威逼利诱纳工厂主女儿、妹妹为妾的事我听过几出,更有过分的,借老板娘谈一场快聚快散或随叫随到的恋爱。”
周若云脑子一转,顷刻间明白冼耀文说的“恋爱”是什么意思,她捶了捶冼耀文,嗔道:“不要拿这种事开玩笑,那些人太过分了。”
“过分是过分了点,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主要责任还是在工厂主自己身上。”冼耀文没有就此话题多言,接着往下说道:“山寨厂的工厂主一般是白手起家,创业之前背景各异,有卖塑胶原料的洋行前雇员,也有塑胶厂出来单干的行街、师傅。
工厂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与工厂主的出身存在密切关系。洋行出身的工厂主市场嗅觉敏锐,在购买原料和接单方面较有优势,在生产技术上则较依赖专才。
技术出身的工厂主较擅长产品研发、机器改良,不过在购买原料和接单方面则受制于人。
这一类工厂主,一般都抱着‘力不到不为财’的理念,在创业期凡事亲力亲为,日间跑洋行、庄口求订单,晚上返厂接续生产操作,往往通宵达旦,把自己当驴使唤。”
又吸一口雪茄,冼耀文顿了片刻,继续说道:“这种死干的精神值得肯定,但工厂主不把自己当人用,更不会把工人当人,工人比老板吃得还好这种事只会发生在乡下。
过去有的小地主只要攒下一笔钱就会用来买地,积少成多,熬了大半辈子甚至几代人,总算攒了几十亩地,平时能忙得过来,自己一家人围着田地打转,起早贪黑,舍不得吃,舍不得喝。
到了农忙,咬咬牙请几个短工,自己喝稀的,让短工吃干的,干一天乏了,短工还能吃上肉,喝点小酒。
这在乡下是礼数,但凡要点脸的人家都会这么干,不然容易被人戳脊梁骨。毕竟收成属于地主家,短工只是吃上几顿,走的时候再带上二三十斤稻米、几个铜圆,又能有多少。
在城里就不一样,员工跟老板一桌子吃饭,吃一样的菜,干着跟老板一样强度的活,这对员工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恩赐,哪个员工敢惦记吃得比老板好,干得比老板少?
如果有,那就不是请员工,而是请了个老爷回来服侍。”
噗哧一声,周若云笑出声来,“你说得好好笑。”
“别笑,戏肉来了。这种工厂主肯吃苦、有韧性、能坚持,稍微有那么一点运气,工厂就会越开越大,待功成名就,大多数人能保持初心,不会走上吃喝嫖赌的歧路。
但这种人往往执拗、守旧,已被证明过助其从一文不名到家财万贯的模式,不会想着去改变,工厂规模再大,做生意的方式依然会保持原来的那套。
如果是做工艺数百年不变的行当还好,塑胶行业却不行,塑胶行业不仅技术日新月异,畅销的产品也一直在变,就像现在香港的塑胶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