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一阵风吹进大帐,吹得帐中烛火明灭。
景元四年,定军山。
“……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
钟会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于是口中念着《出师表》。
这789个字,他看过千遍万遍,早已烂熟于心。
念着念着,眼里便含起泪来。
“武侯啊!武侯!要是我早生二十几年,能亲眼见一见你有多好啊。”
可怜,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君已老。
诸葛亮死时,他才9岁。司马宣公是谦恭未篡的忠臣,他从小听着诸葛亮的故事,心生向往。
此番,率军伐蜀,是他极力促成的,只为了亲眼见见武侯扶保的这大汉江山。
他觉得,整个华夏,也只有他这样的英雄配的上灭蜀。
他才三十八岁,却已经被任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马上又要立下不世之功业,名垂千古。
到时候,会不会又是一个司马宣公。
最差也可以是刘备。
不行,光想想就兴奋。
大概,出身高贵,少年成名,一生顺风顺水的人都有些骄傲吧。
他的父亲是钟繇,颍川钟氏,从献帝时就是大地主,大官僚,书法冠绝天下。
(后世常把钟繇和王羲之放在一起,甚至引出一段故事,这是小说后面的内容,暂且按下不表。)
钟会是妥妥的高干子弟。
他哥哥钟毓和他,从小就是洛阳有名的神童,粉丝量惊人,甚至里边不乏皇帝。
十三岁时,他哥俩被魏文帝接见,他哥哥没见过皇帝,额上冒出豆大的汗。
文帝问他哥:“卿面何以汗?”
他哥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他心理素质好,镇定自若,文帝又问他:“卿何以不汗?”
开玩笑,他可是精通人性的男讲师,一句话,让文帝哈哈大笑。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又有一次,他俩趁父亲睡午觉,偷喝父亲的药酒。
他父亲其实没有睡,只是想看看这俩哔孩子要干嘛。
他哥拱手,拜了一拜,方才饮酒。
他直接拿起来就喝。
他爸爸啪一下就站起来了,很快啊!
就问他哥为啥拜。
他哥说:“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他为何不拜。
开玩笑,他可是精通人性的男讲师,一句话,让父亲无言以对。
“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唉,没办法,智商太高了,没办法低调。
也只有武侯和司马宣王才配和他比吧。
他恨不能和他们在一个时代。
后来。
年纪够了就做官,官职一路飙升。
看的书多了就写书,篇篇都是爆火。
他也想低调,实力不允许。
对了,他还有一个朋友,出身稍微比他好点,河内司马氏。
此人姓司马,名昭,字子上。
也就曹魏一把手吧,封了个晋公。
晋公出去玩,老喜欢叫他,叫了他就问。哎呦,这个小王和小裴你觉得谁适合当这个官。
谁当官就在他一句话,那晋公都是他哥们儿。
但是,他可是精通人性的男讲师,一句话,尽显高情商。
他先说裴楷,再说王戎,一顿剖析两个人的优点,把决定权交给老板。
干好了,老板英明。
干差了,和他没关系啊。
哦,对了,他俩都属于一个组合。
不说是小有名气吧,也算的上名满天下。
这个组合叫“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他们几个人都有些奇怪的脾气,奇怪的癖好,但是同为文学家,他和他们都颇有一些交情。
除了,那个男人。
他长得帅,气质超群,文采斐然,洒脱,阳光,孝顺,道德高尚,对朋友很好,干什么事情都有一番道理。
他很完美,很高贵,挑不出一点毛病。
可是,他不愿意和钟会做朋友。
这个人,叫嵇叔夜。
最开始,钟会很谦卑。
从远远看到赤着上身,满身腱子肉,默默打铁的嵇康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