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扩充到二十万以上。
同时,赵惠文王又派遣赵胜和蔺相如等一班肱骨之臣,去在赵国朝野征集钱粮,赵胜负责进一步加大和深入赵国已经施行了多年的费税改革,用以节约民力,扩大国家的财政收入;蔺相如负责度田令实施后,那些较之以往多出来的田亩,土地和林川之上,给国府带来新进收入的统计和储存。
而且,赵惠文王带头提倡全民节俭之风气,并且捐献闲余的财物到国家府库,用这种表面温和实则强硬的办法,转着弯的逼迫各公族、各大臣和国中大户捐钱。
一时间,经过种种措施的强力实施,赵国国库钱物富足异常,甚至库门的缝隙里都闪耀着金银之物的流光溢彩来;国家粮草储备由于大幅度的增加,导致现有的几个大仓储基地爆满,不得不新建了几座规模宏伟的大仓。
我们都知道,十指有短长,同样的,一个国家,持不同政见,甚至是相左政见的臣子也会大有人在,基于这个情况,为了把赵国所有的力量,都用于和秦国的决战,赵惠文王对于庙堂的亲秦派和主和派,作出了人事调整。
作为一名兼容并蓄的英明帝王,赵惠文王对于国家用人之道,有他的独到看法,比如亲秦派和主和派臣子:这些人,也是国家的能臣干吏,只不过各自所持的政见和起到的功用不同而已,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们就能起到作用。
所以,赵惠文王所用的手段,并不是单纯的把他们贬谪或者是关押、甚至处斩,而是明升暗降,免去实权。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他的舅父赵豹。
这个赵豹,本来姓吴,因为姐姐是赵惠文王的母亲吴娃,又颇受先赵武灵王宠幸的缘故,为了以示恩宠,所以特被赐为国姓赵氏。
把这样的一个,身份地位都何其尊贵的人物,赵惠文王都给明升暗降处理了,其他人自不必说,也只能乖乖的听从安排。
就这样,一场因为大规模的人事调整,而可能引起的动荡,就这样被赵惠文王以率先拿下亲舅公的霹雳手段,给悄无声息的掐灭了。
一番神操之后,赵惠文王用他的娴熟老道的政治手腕,把以往积极主张与秦国作战的文臣武将们,放到了重要的位置,把可能发出另外一种声音的亲秦讲和派,排挤出了庙堂的决策中心,最大限度的为攻秦凝聚力量。
在以赵惠文王为首的一众之人的不懈努力下,很快三年就过去了,而成果也是出人意料的好。
赵国北疆,先王赵武灵王曾经打下了一个好基础。对于不听王令,屡次犯边的林胡,采用积极的军事行动,在打了几场规模较大的歼灭战后,把他们驱逐至伊盟(今鄂尔多斯市)境内和阴山以北;在力挫林胡部族的基础上,楼烦部族看到了赵军的强大,所以他们再也不敢试其锋芒,针对这个情况,赵武灵王又转变策略,采取伐交手段,“礼服”了可以争取的楼烦部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后来的军队扩充中,征集楼烦部族的壮丁入伍,以充实赵国新军。
按照这样策略,赵武灵王把林、楼两国上千里的土地,并入了赵国的版图,设置云中、雁门,代三郡治之。而且,他还筑了从今河北宣化沿阴山山脉西行,直达今河套五原以北狼山缺口止的长城,以之来达到巩固土地、防御北胡,再图强秦之目的。
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这个知进退,颇有谋略的楼烦部族。楼烦部族在赵武灵王的强大军事威胁之下,能够认清形势,积极与赵国合作,在接受赵国统治和管辖的基础上,更是把他们的楼烦壮丁编入了赵国新军的行伍之列,所以,赵国边军虽强,楼烦部族仍然能够苟存。在五十多年后的赵孝成王(赵惠文王儿子)时代,被赵军打跑了的林胡部族,又随初露头角的匈奴率众而来,不意被赵将李牧以\\\"奇阵\\\"击溃,从此林胡名字失于史册,但楼烦部族仍在。战国末期,匈奴兴起,鄂尔多斯划入匈奴版图,楼烦又从属于匈奴。至秦始皇年间,尽管\\\"云中\\\"一带的胡人始终没有绝迹,但楼烦部族,却是依然坚挺的活跃在鄂尔多斯地区。秦灭六国,秦将蒙恬收复\\\"河南地\\\",楼烦又归在秦的统治下。西汉武帝年间,汉将卫青\\\"击败楼烦后,收复秦时河南地\\\"。至此,楼烦不复为国。以后,楼烦人散居塞内,或并入匈奴,或融于汉族,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所以说,有了赵武灵王在赵国北疆打下的这个基础,赵奢的二十万骑兵才能做到,快速地凑齐人数和马匹,在楼烦部族善骑射壮丁的参与之下,大军才能快速的全数练成。至此,赵国新军骑兵军械齐备,人壮马肥,只等赵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