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东北大连地方传说故事 > 第9章 鲇鱼湾和永安门

第9章 鲇鱼湾和永安门

鲇鱼湾

金州的新港镇,是建了油港而得名的,闻名中外的中国最大的原油码头就在这里。这个地方原叫鲇鱼湾村,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这得从鲇鱼说起。

这里三面临海,一面靠山,原本荒无人烟,远远望去,海边是一片片没顶高的芦苇。大约在五百年以前,一个农民带着妻子儿女,来到这里。他见这里靠海,能捕鱼捉蟹;靠山,能拾果捡柴,是个风水宝地。就砍树支架,割苇苫棚,在这里安下了家。

后来,这里又先后迁来了徐家、阎家、白家三个姓的人,分别在今天的徐屯、阎屯、白屯三个地方扎下了根。到了清朝光绪年间,这里已有了几十户人家,仍是个无名小村。

有一年春天,没下过一滴雨,庄稼早的点火都能着。到了七、八月,老天突然翻了脸,雾气弥漫,阴雨连绵,总不开晴。人们不能上山,不能下海,终日饥肠辘辘,忍饥挨饿。

这里的北山角下有一条顺山而下的山泉,水特别甜。日积月累,便形成一个很大的水湾,水湾四周的芦苇长得比别的地方茂盛。在一个雾气茫茫的日子里,一群孩子到湾边采芦根,发现水湾里有两条大鲇鱼,便回去告诉了村里人。

有位上了年纪的老头说:“这是天老爷派来给咱造福的精灵,千万不要触犯它。”乡亲们听到这个消息,都跑去烧香磕头,请求神灵保佑。

俗话说:心诚则灵。不几天儿,水湾里满是肥肥胖胖的大鲇鱼。百姓们揭不开的锅里,终于有了荤腥儿,家家的饭桌上飘散着鲇鱼的香味。鲇鱼越捕越多,人们又用它到外地换取柴、米、油、盐,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水湾里的山泉水越积越多,鲇鱼也越生越旺。山泉顺着地势向东海流去,鲇鱼也随水流向大海。从此这片海里也有了鲇鱼。

光绪末年的一个夏天,正睡午觉的人们被一阵孩子的叫喊声吵醒:“快来看呀,有一条白龙在湾边吃芦苇!”人们跑出去一看,见到的却是一匹小白马在悠闲自得地吃苇子。转眼之间,一阵凉风吹过,天边飘来一朵白云,忽见两条大鲇鱼从水里一个高蹿出来,落到马背上。小白马撒着欢儿,四蹄蹬风,驾着白云飞奔而去。

据说,小白马是玉皇大帝派来接那两条鲇鱼回天宫的。从此,泉水湾一天天地干枯了,但海里的鲇鱼却越繁生越多。因此,人们便把北山角下的水湾起名“鲇鱼湾”。后来这里建起大油港,鲇鱼湾填平了。但是那段美丽的传说,却一直在人们中间流传着。

永安门

金州城北门面临北大河。因为河床铺满卵石,河水清得见底,所以北门便称作“清河门”。可到了明代洪武十年,又改名叫“永安门”,这里有一段传说。

金州城的城墙原先是用土夯的,才一丈多高。城门只是一个豁口,打仗时不利于攻防。明朝洪武八年冬月,金州指挥使(明初实行军政合一,指挥使为地方军政长官)韦富督率金州城军民给金州城墙包砌大青砖,并建了四个城门楼。到第二年腊月,包城的工程就要完工了。这天,韦富突然接到斥候(负责传递军情的士兵)的报告:元兵要进攻金州城了!

原来,朱元璋虽然建立了大明王朝,可是元朝的残余势力还占领着东北的大片土地。元朝有一个大将名叫纳哈出,带领三万多残兵败将,来攻打金州城。

韦富得到情报后急忙请出城里各姓的族长一起商量对策。城里有位九十九岁的老人足智多谋,他对韦富说,没修完的一段城墙用木栅一层一层地匝住,再动员军民同心守城,等待援兵。元兵远道而来,必然急于攻城,只要挫败元军的锐气,就能保住金州城。

韦富依计而行,刚刚准备停当,元军就从金州城四面架起云梯开始猛攻。明军和城里的青壮年组成守城军,他们以女儿墙为掩护,等元军快爬上城头时,一声呐喊冲出来,枪刺刀砍,掀翻云梯,一举打退了元军的进攻。

后来元军见金州城的东、南、西三面护城河又宽又深,就集中兵力攻打北门。元兵身披牛皮甲,像蚂蚁一样向城上爬来。金州守城军民奋力砍杀,可是元兵的牛皮甲很厚,战斗很艰苦。

那位九十九岁的老人又给韦富献了一计。他让城内的老百姓在城头架起铁锅和缸盆,然后盛满污水,用火烧得滚烫。等爬城的元兵刚一露头,就朝头上浇下去,烫得元兵屁滚尿流大败而退。就这样,金州城军民坚守三个月,元军无计可施。

住了些日子,元军又想出一个新花招。他们在骁将乃刺吾带领下,身披牛皮厚甲;抬着一根又沉又粗的大木杆向北门攻来,看来是要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