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点点头,小声说:“这里的人几乎都是些无人看顾的老弱病残,还有无家可归的孤儿。
“是小姐,才让他们有了去处。”
“两年前小姐与广安大师商量,出资在法喜寺办个善堂,专门收容这类孤苦伶仃无家可归的人。”
“善堂办好后,小姐有时间总会来这里看看他们。”
“还特意找了教书先生来教那些孩子读书写字。”
“大一些有能力的,现在都已经去城里做活去了。”
一旁的广安方丈蓦地开口道:
“这两年来,腊八节已经是温施主来法喜寺的固定日子了。”
“他们都盼着她来呢。”
岂止是他们呢。
每年腊八节温幼慈都会来法喜寺布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无病无灾。
京中也有不少人慕名而来,只为讨碗粥喝。
宋榆景听了他们的话,了然的点点头。
再看向被人们簇拥在中间的温幼慈,他唇边漾开一抹笑意。
他的妹妹,是这全天下最好的姑娘!
温幼慈为善堂的人都带了厚实的衣物,以及一些给孩子们的小玩意儿。
她吩咐了合欢去马车上拿来分发下去。
收到东西时,孩子们都高兴坏了,围着温幼慈一个劲儿的叫着“郡主姐姐”。
有年老的人直接湿红了眼眶,对着温幼慈连连道谢。
有的人直接跪在地上对着温幼慈磕起头来。
他们当中有的是逃难过来,无处可去的外乡人。
有的身体残缺,无法解决温饱的人。
有的是被人丢弃无家可归的孤儿。
有的是子女从军死在战场后,年迈且无人赡养的可怜老人。
是温幼慈的出现让他们有一处庇护之所,让他们不用再为吃穿住发愁。
在他们眼里温幼慈就是活菩萨。
主仆二人连忙将地上的人拉起来。
温幼慈又几番宽慰了几句,忙活了大半晌才得以脱身。
出了善堂时,温幼慈小脸红扑扑的,领口的一圈雪白毛领衬得她更加剔透。
宋榆景定定看着她,不禁感慨一声:“小慈长大了。”
以前总跟在他身后喊哥哥的小丫头,如今已经是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姑娘了。
温幼慈仰起头,眼波盈盈。
目光仔细描摹着宋榆景俊秀的眉眼,最终直视着他的眼睛,眉眼弯弯:
“长大了也是你的妹妹。”
长大了,以后便不止是妹妹。
她心里默默想着。
……
风轻云净,天光朗朗。
寺院内古树参天,风吹叶落,发出簌簌声响。
法喜寺佛殿外。
有几个僧人已将盛粥的四个木桶移到了广场上。
法喜寺的腊八粥那是出了名的味道好。
香客们见状,都想尝一尝,便自发排起队来。
有僧人将碗一个个发到他们手里。
温幼慈取下斗篷递到合欢手上。
接过小沙弥递过来的大勺,便给第一个妇人盛了粥。
那妇人手捧着粥碗道了谢,便离开又接着下一个。
宋榆景在旁边也负责一个木桶。
听着人们一句句道谢和祝福之语,兄妹二人相视一笑。
宋榆景那支队伍中间,有一蓝衣男子正踮脚侧身翘首以盼。
排在他前面的人很快都端着碗走了。
他站在宋榆景身前,看他只垂着头打粥,丝毫没看他一眼,撇撇嘴将手中的碗往前一伸。
“麻烦这位公子多给我舀些。”
清脆悦耳的声音自头顶响起,宋榆景动作一滞。
不单是他,连一旁的温幼慈听这声音都不禁侧眸抬眼看去。
那人一袭宝蓝色刺绣锦袍,身姿英挺,乌发如缎,只用一根同色系的系带扎起来。
虽作男子打扮,可温幼慈瞧着他唇红齿白,一双丹凤眼灿若流星,鼻梁秀挺,眉宇间英气十足。
倒像是个女扮男装的姑娘。
宋榆景很快反应过来。
他不曾言语,只是抿着唇,默默给人舀了满满的一碗。
那人微微抬起碗,在宋榆景眼前晃了晃,笑容明媚。
“谢啦!”
他端着碗转身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