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满革命群众鲜血的老洋大个。年方五岁的小洋大个眼睁睁看着父母被打死!从此成了孤儿。
炮轰派组织安排了一对老实巴交的韩姓夫妇收养了小洋大个,可是他嘴硬,从来没有叫过养父母爹娘,但是跟养父母亲生的一对姐弟极亲极好。wg结束,受十年浩劫冲击的人陆续平反了,小洋大个嗅到什么,返回他从出生一直住到五岁的家属楼。他家从前的那房子因为是凶宅分配不出去,就给邻居占用储存杂物了,小洋大个撬开锁头把那些破烂扔了出去,宣布:这是我的家,我又回来啦!
邻居当然不认同,可奈何不得牛犊子一健壮,狼崽子一凶猛的小洋大个,就告到厂里。房产科查了一下:这套房至今还登记在老洋大个名下。加上过往的那段沉痛岁月都不愿再提及,厂里对小洋大个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了。于是,小洋大个继承了父亲的房产和外号、
就在那同一年,韩姓夫妇不到一个月相继离世,韩家姐弟也成了孤儿。洋大个这时候认养父养母了,扛灵幡、摔丧盆,一左一右搂着姐弟俩,说:“从今天起,有我一口就饿不着你俩!”
“他们姐弟俩怎么排出个小五来呢?”霍凯就好刨根问底。
“这是两码事,小五拜把子排第五!”王卫东对“江湖”掌故如数家珍。
“你小子把这精神头用到学习上多好!”宋超痛心疾首。
王卫东翻了个白眼儿,“你是我哥们,不是我爹!”
远远看见一二六中了,它的教学楼在校园里位置靠后,距院墙也就两米左右。教学楼的造型相当别致,当地俗称拐把子。可标准拐把子楼多为九十度拐角,外形像口字斜切的一半,而这座却不是,整体看去像一本翻开了又立起来的书,或一扇推开了又没全敞的门,目测东撇和南撇两楼夹角远大于九十度。
阅读一本翻开的书,走进一扇推开的门,一座建筑表达出这样的寓意己经成功了。可这座楼不满足,在“书脊’或者“门轴”位置还立了座塔楼,塔楼仅小半弧与东撇南撇两楼相连,大部分独立于整体结构,更高出了一层为六楼。塔楼浑圆却顶着方方正正的华盖,那华盖形如学士帽,另一番寓意就出来了:知识巨人张开臂膀拥抱着校园。
沿学校院墙走过一段百米土路,上一二六中前门的通乡路。它是三大厂出资拓宽整修的一条国道,一是为住老家属区的孩子上学方便,二为职工新村出行便利。这条路是动力区、三大厂、向阳乡三方博弈的产物。
霍凯家住职工新村,可以乘校门口任何一路公交车,就算步行的话三十来分钟也到了。而王卫东、宋超的家唯独一0六路到,还是终点,在向阳乡的南站镇。
鼎鼎大名的七三一遗址就在向阳乡。讽刺啊,小日本战败投降三十多年,附近居民竟然一直不知道那座销毁不彻底的口字形大楼是干什么的,有说是小鬼子兵工厂,有说是军需仓库。
直到逃回国的一个老鬼子临死前良心发现,全世界才知道那是细菌战研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