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二人前去三祖寺上香请愿,后殿偶遇苏轼三人,正此时,一位白发老僧徐步而来。
见老僧前来,苏轼忙上前迎接
寒寺简陋,诸位施主前来未曾远迎,还望恕罪啊,老僧年迈,如今受不得风寒,还请诸位施主移步后殿叙事。说罢就引四人至后殿。
李陵做了个后辈礼,诸位前辈,妹妹还在前殿游玩,述晚辈不能陪各位前辈同往了,前辈今日教诲必谨记于心,如此晚辈就先退下了
苏轼挥了挥手,不过仗着年迈多知些道理,改日定会去梁府拜会文公,今日老友相会不便舍身,还望小公子转达文公,在下拜访之意。
学生知道了,退身两步,便转头寻红玉去了
只见红玉身边站了个妇人,上等的面貌,梳髻上一支玉簪,玉簪纹的一只孔雀,衔下一条金丝,垂下珊瑚珠一枚,坠挂耳环,衣装华丽,轻施粉黛,水粉色的裹胸外面是一袭淡青色罗裙,身披素纱,莲步轻移,便能看见一双拳头大的凤头绣鞋,大宋女子多是缠足的
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想来应当是富贵人家的小姐,亦或是哪家府衙的夫人,李陵上前拜会夫人。
妇人莲步轻移,头上发饰虽多,却无一丝碰撞的声音,女子笄礼后,便可佩戴钗头,大户人家的女子更是有戴花冠的习俗,她们头上除了戴冠,插馨以外,还插上各种各样的花,有的是鲜花,有的是假花。当时有一种叫“一年景”的花冠就是把四个时节的花齐备地插在冠上、很受妇女们的喜欢。戴的有白角冠、珠冠、团冠、花冠、垂肩等。在发髻上插上的有金、玉、珠、翠、花枝、簪子、钗、、梳等。发警崇尚高髻,另外还有“不走落”(在头顶的发髻)、芭蕉警(随圆形的)、大盘警、小盘髻、便觉、朝天髻、包髻等等,一面是代表女子成年,可婚配,另一方面也是对女子行为的约束,步态轻缓才能,不使其发出声响,这便是教养文化的体现。
美妇人也是回礼,奴家见过小相公,二人小声嘀咕了一阵,便告别了
两人携带跟从便往山下去,至山脚,便见石牛古洞,石牛古洞,宽而不旷,三面环绕青山,幽林古寺,环境极其清雅。南面随溪开敞,似有吞吐潜河广野之气概。在这条小溪中的岸边石壁谷底,上镌刻满诗文,其大字如斗,小字如盅,洋洋洒洒,似是无穷尽,入眼便是名篇.
水无心而婉转,山有色而环围。
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
更有黄庭坚的
郁郁窃窃天官宅,诸峰排霄帝不隔。
六时谒天开关钥,我身金华牧羊客。
羊眠野草我世间,高真众灵思我还。
石盆之中有甘露,青牛驾我山谷路。
幽邃洞岩之中。诗词歌赋记铭,文体齐备;真草隶篆行,五体俱全;颜、柳、欧、米、赵,各派皆有;刻石方法阴阳兼有,方圆相济。这千百年来无数前辈留下的墨宝,对于文人来说,这里便是世外桃源,王安石的一句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正如李陵现在所想
红玉看出李陵的欣喜,便说道,长生哥如此欣喜何不也刻上一篇?
这....石壁上皆是名篇,如此,我又怎敢....只怕写出来被人取笑
你便是写来,只你我二人,我不说,谁会笑话?
李陵禁不住诱惑,拿块小石,找了个边角便写了上去。
政和二年,岁在壬辰,踏秋以登天柱,尽兴而归,偶见石牛有感
水流碧兮如玉,山交翠兮若围。
临石崖以兀坐,卧云榻而迟归。
写罢一行小诗,抬头察觉天色渐晚,二人便向梁府折返。
时光匆匆,不觉已过去日,不到午时便有下人高兴地喊道,老爷回来啦,老爷回来了
二人在鹿角庭下棋,刚要分出个胜负,便听见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