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临近西北原先的蛮荒之地,是西北进入中土的重要通道,又有开通的运河通往京都。这里的生活方式随着西北战事的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而不断急剧变化,西北的无数珍宝、货物多数是在这里入关,然后在运河的码头转运,用船装载着运到京都去。南北中外的交流极为频繁。
这里也是上京留守王的王府所在地,也就是现在的昌邑王明贺。
继承大宝以后,嵩主先是在这里设置了掌印女官,以便自己离开上京丰镐城以后控制、监视和安抚平衡自己在这边的宗室、勋贵以及众多老下属,作为自己的根基所在。
以此作为后盾,嵩主才能在京师站稳脚跟,和京城的那帮老贵族和文官集团斗争。
在根基稳固以后,尤其是温三郎西北开疆,嵩主已经控制了整个国家。
派往这里的掌印女官的权力也越来越大,成为这边实际的掌权者,上京三城以及整个北境的实际控制者。
明研名贵妃以及她的妹妹明慧深的恩宠以后,不知二女子会什么法术,让一向英明神武、果断决绝的嵩主对她们二姐妹言听计从,恨不得划分出江山的一半,来供二女子玩乐,而昌邑王作为国舅爷,也是打破了“非同姓不封王”的惯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境之王。
只是掌权女官从实际控制者变成了作为眼线,职责只剩下向嵩主汇报、汇集、汇总各类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务,变得可有可无。
开始替嵩主运输珍宝、整治田庄、转卖全国各类专营货物,修治行宫和园林别墅,经常与地方势力发生摩擦和利益纠纷。
嵩主为了制衡地方的家族扩张,掌印女官后来渐渐可以检举不法之事,弹劾官员,有了监察职责。也算是重新有了权威。
只是昌邑王不法之事甚多,多有僭越不法之事,嵩主却从未责罚,掌印女官就显得势微。
新丰县城市的建制完全采取的类似于唐长安城的样式,原先朝廷的众多城墙、楼台、寺院、宫廷府苑都是遗留下来的,贵族、高官们的亭台楼阁更是不计其数,略略加以营造便成为现在的样式。
虽然只是旧都城,却依旧气势恢宏,以南面正中的宣德门为正门,亦称宣德楼,共有五个门道。门都金钉朱漆,壁上砖石都雕刻龙凤飞云之状,门顶雕甍画栋,覆盖琉璃瓦,门前有相对的阙亭一条大街南北走向,叫做承天大街,将这座城分为新丰县和镐京县。
新丰县一共一百零八坊,纵横竖直之间,如同棋盘一般,道路两旁多栽植槐树。
镐京则显得更加繁华,不受到市和坊的限制,各种街区之外,商业区较为随意,酒楼店铺货栈,甚至摊贩市井都流动随意。
随着大量南方、西北的商贩进入,人口聚集,商业繁华,不仅有大量的商业人口聚集,还有外来的胡人、波斯人、倭人、南洋各色人等以及大洋彼岸米利坚人。
就是一般的小康人家,都可以雇人舂米、打扫庭院房屋、照顾家人等生活起居,还有雇佣妇女织丝、纺织等作坊。
河上还有往来的商船,擅长歌舞吟唱的波斯人、东瀛人、高丽人乃至阿拉伯人。
连海洋之外的另一个强国米利坚人也常有人过来经商、教授外国语言、或是推广外国的拳击、防身术等等。
一座城市,两种建制,各具特色。
西边达官显贵,贵族勋旧齐聚,他们喜欢西边新丰县的庄重整齐,规格对称,有管理体制约束小民,还有有各类坊吏收税、管教约束组织居民,各类人等大多数都按照地位分坊居住,贵贱有别。
而东边,东边市井小民,商贾胡人、士子游人甚多,喜欢生活的便捷随意,以及生意的灵活,三教九流汇聚于此。一条承天大街,分割东西,十二条道口交汇。
昌邑王贺的王府自然就在新丰城,就是仿照原来的宫城,一切制式规划样是嵩主亲手设计,活脱脱一个缩小版的大内,足可以体现出嵩主对这位国舅爷的宠爱。
道路两侧是无数的人群,身着汉服,马上就要到了昌邑王明贺来丰镐城就国的日子,类似于国庆典礼日将至。
各类彩灯和鲜花布满的街市,各色的彩绸环绕在道旁的树上,各家人家都摆出奇花异卉。
来自荷兰的郁金香、长安的牡丹、米利坚的山茶花、仙人掌花、苹果花,来自云南的茶花,各色兰花,争奇斗艳,普通人家尚且弄些花草。
富豪人家自是匠心独运,摆出各种造型和图案来,整个新丰城都如此繁花似锦,盛世模样,这时候进城,真真是个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