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嵩主回到历阳,带着自己训练的历阳兵赶到,才勉强剿灭了这帮胡寇。而检查胡寇尸体后,发现仍有四人逃脱,有目击证人称看见了这四名胡寇遍体鳞伤地推走了四车珠宝,然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说这五十名胡寇其实全数都被斩杀掉,只是有四个首级没有找到,那四车珠宝是驻军统领,也就是丰镐卫的两个千总贪污的。
而当时的驻军统领,一个姓郑,叫做郑天泽、另一位姓章,叫做章印财,发财了以后,改了名,叫做章加印,意思是钱越印越多,这两人现在都已经退休做起了生意,不知怎么的操作,成了一方富豪。
章家的女儿一个叫章璐泽,嫁给了上京大亨,贾后的叔父贾上强,郑家的女儿叫郑子若、郑子楠,都在昌邑王的身边,和其他女子共同组成了昌邑王身边最出色的七个女子,合称七仙女。
父亲是隐形的富豪(随着二位的退休,变成了显性富豪),女儿们又都受宠,家族实力自然很大。
现在丰镐城中众多武士团家族,除了王府和大将军府私自养的武士以外,就是郑、章两家了,每当郑、章两家的排场走在街上时候,人们就会想起来那场浩劫,街头巷议一番,随着时间流逝而不减。
听的多了,郑、章便有些后怕,于是便开始招募其武士来。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势和产业,渐渐组建了庞大武士团体。
一场动乱造成了千余人的阵亡,造成了数以千计的家庭被抢掠,还间接造成了两个富豪家族及武士团体的诞生,让这场动乱极为深刻的印在这里人的脑子里。
后来,具体说是自从昌邑王就藩以来,不知出了什么具体的故事,不允许再说道章、郑两家的事情了。
但正是由于这场变动的深刻,让丰镐人记住了这把刀的样子,即使唐字旗号的军队已经打过了伏尔加河,胡狄几乎被剿灭殆尽,仍然心有余悸,对胡刀极为敏感。
虽然只是一瞬之间,但在坊墙上的龙波实在过于招摇,仍然惊扰了附近的行人和店铺,以及坊内的居民们。
这名展示刀法的、嘴角带着痞痞的坏笑的家伙刚才还来回的巡视般的走在宣阳坊门内外,却又悠忽而过,消失在茫茫的如同鱼鳞瓦的房顶之间。
从坊内到城中便有了“胡寇进城”的“谣言”。
带长刀,胡服,长束发,无疑就是龙波了。听到这个消息袁博想道。
消息同样被上报到驻军处“塞防道”衙门,衙门里的长官韩塞今天正好在班,就将调查任务委派给中队长甄多余。
这个家伙没有啥门路,一直积极求上进,这个官宦二代三代们看不上的机会,就给了他。
明字旗号的建制,一般就简称为“队”。“队”内还要再细分。三名关系好的士兵组成一个“小队”,三个关系好的“小队”组成一个“中队”,五个“中队”再组成一个“大队”或者说是“支队”。
这个家伙曾经到逐鹿寨兵备道的军营里接受过训练,属于明字营中的精英。
他现在统领九人,外加炊事员兼装备保管员一名,他当年接受的训练是“三一三一三阵”,就是五人一组,三人拿藤牌掩护,三人拿长矛进攻,三个人手持柳叶刀近战,一人负责指挥,一人负责候补。以对付诡异的胡寇刀法,颇有奇效。
当年学到这技术后,多余就被调回了丰镐城,由于太平日久,民不知兵,那些胡狄被温三郎追杀到多瑙河畔,还有些跑到了土耳其,因此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
但多余想不明白,胡寇虽然被杀的几乎绝迹,却能在土耳其征服了当地人,就像是狼群遇到了哈士奇,虽然人数不占优势,却大大的统治了那里。
但又想到自己的十个人正好组成一个“三一三一三阵”阵,而且只对付一个胡寇,胜算颇大。可以提拔成大队长(也叫支队长),还能获得一副铠甲,心里有点美滋滋。
根据温三郎制定《“唐”字军军用六典》,按官方文件规定,铠甲装备有藤甲、金光甲、锁子甲、黄金甲、马甲、步兵甲、光耀甲、护心甲、鱼鳞甲、光要甲、布甲、皮甲、木甲、金甲、白磷甲。
这些精良的装备都在西北唐字号军中大量使用,几乎普及,而到了这里,却极为稀罕。
因为这些年丰镐城都是明贺王爷和武大将军掌权的时代,军队是打明字旗号的“明”字军,两个人虽然掌握兵权,但都是对军队不上心。
本来精兵强将都被带到西北去打仗了。剩下的人,除了在逐鹿寨的那些陪练兵以外,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