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三郎说过:所有人都必须有所敬畏。
敬天。
天,就是天道。在天命面前统治者必须修明德行,修身、齐家,治国、然后平天下。如果失德,即使已有天命,身在高位,亦会被上天所抛弃。
大道泛兮,而人好径。你当了一国之主,既还想当世界之主,就还想要当“圣人”,当“神”。
一旦当了“神”,就意味着以我为尊,不再敬天,而是随心所欲,因为他自己就认为自己是天,是神。
一个人,自认为是神以后,必然失去德行。
有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无论多么辉煌灿烂的文化、无论多么骁勇的铁骑,多少坚固的城池,多少美人、多少财富、多少浮夸赞颂你的臣子,一旦统治者失德,就会造成失去秩序,就会造成民众的反抗和帝国的衰落。
无论多么庞大的帝国,最终都将沦丧。
王也好,主也好,真正的“贵”,不在于你有多少土地,多少城堡,多少美女在身边侍奉,多少精锐在边关守卫,多少财富在府库中,而是取决于你有多少功德在百姓心中。
王之贵,贵在有尊严、负责任、有勇气和能够自律。每当春季,农耕在即,温三郎都会亲自到土地中耕种,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菜地。
而他同样在认为,嵩主应该亲力亲为,不仅做一个农耕的示范,就是打仗、训练、出猎等,都应该做一个表率。
而不是在深宫之中,被众多的妃子和女官包围,靡靡之音和歌舞升平中享受万国来朝的虚幻。
西征的初始,嵩主也曾在战场上一马当先。那时的嵩主多么的英姿雄发,谈笑间,胡狄就能灰飞烟灭。
王者必须去竞争,不争何以为王?
作为竞争者,应该有风度。温三郎即使将胡狄赶到了土耳其,依旧没有斩草除根,而是留下了他们。
宁可承担养虎为患的后果也不能失去品行。这在高昌浩看来,就太迂腐了。正是这种迂腐,温三郎自己放弃兵权,回到中土。面临的就是胡狄们的报复。
相反的,明家人,就秉承这“斩草要除根”的理念,要在半路杀害温三郎,彻底断了他们西北军的念想。
现在,看着昌邑王们的“帝王奢华、至尊享受”,在他们看来,所谓权力,就是带来享受的。这种享受,不包括为民服务那种王者思维,没有那种高端的享受。单纯指豪宅、香车、美女、无数的财富,田间的狩猎和风光旖旎的生活。
这种做派,和高贵毫不沾边,流露的只有肤浅、粗糙、低劣和恶俗。
我坚信只有温三郎才是对的。所有人的命运都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遵从天道。
对权力没有任何制约的嵩主来说,“王德”是最后的底线。如果没有这种“王德”,就没有敬天、爱民之心。就不可能做到千年一系的万古传承。
绝不是兵强马壮者得之,“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强盗逻辑。
很显然,明家就是这种强盗思维,而温三郎才是真正的王德拥护者和践行者。
但是,这番话,如何跟嵩主说呢?
高昌浩来到城里,就是为了制造一些混乱,假扮“胡狄”,入城以后,凭借他、龙波和高婧祎三人,在城内搅个天翻地覆,让嵩主看到他器中的昌邑王等人,多么的无能。
松二郎保全温三郎,高昌浩等人,搅动整个丰镐城。让昌邑王显出原形,暴露出虚弱的本质。或许,以这种方式,嵩主,才能真正的觉醒,看到帝国存在的危险。
不过,现在看来,帝国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了。温三郎在西北的一切成就,都会随着帝国的腐朽没落而随之坍塌。
或许,所谓的盛世还能延续些时日,但是正如某位西方的使节拜访中土以后,跟温三郎说过:“帝国就如同一条装饰繁华的巨大船只,豪华无比,但内部腐朽,僵化,只是因为有谨慎的船长和英勇的大副,才得以在风平浪静的海中前行。若是有人觊觎大副的位置,那么这个人又极为无能,那么这位船长和他的巨舰,就有可能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里,沉默在滔天的巨浪中。”
因为,高昌浩今天所遇到的一切,都跟他想象的不一样。
这里是上京丰镐城,居然如此这般的漏洞百出,那么别的城市呢?
张小净、夏颜姑娘都不说话,静静的听着。
张小净来到这里已经有一段时日了,对这里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在西北时候,每次休息时候,大家常常谈论起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