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闷而绵密的牛角号声,却让这场处心积虑的行动,没有收到全功。
因为伯纳德看到了他所不希望看到的事。
在河对岸,那些霍腾的军队,原本正在闲散的,猬集在岗哨边上烤火闲聊的警戒士兵,突然如炸雷一般,急忙拿起长矛和盾牌,呼啦啦的就冲向了霍腾。这与之前的表现截然相反。
或许这个时候人越多,看到死掉密探的人就越多。
但士气降低的程度,却并不会因为人多而像瘟疫一样蔓延。当没有见到密探死时惨状的人慢慢聚集,他们反倒会因为己方人多而士气膨胀反弹。
这是伯纳德不想看到的。
于是伯纳德急忙命令军队出营,在河边列队,威慑霍腾。
但随后,伯纳德的军队却拖拖拉拉,疲倦不堪的动作缓慢。这些饿着肚子的下层士兵积极性不高,不乐意在这时快速披挂装备,于是稀稀拉拉的一群人走到军营门口,七倒八歪的集成军阵。
这时,伯纳德已经感觉到了不对劲。
双方的军容军貌呈现出了明显的倒错。己方由于理念征战,已经逐渐将英勇善战这一萨克森人的美德抛之脑后。
而在彼方,不到一刻的时候,已经有数百骑兵飞奔着向霍腾赶来,他们或许衣冠不整,或许盔甲还未来得及穿戴,但却第一时间向霍腾集合,足以表现出他们的忠诚之心。而他们赶到河边后,更有地面本就因执勤而集合的士兵帮忙,捆扎盔甲的束带,还有绑腿等装备。
接着,又有数百步卒或是狼狈,或是慌张的夹着武器,拖着盔甲而来。许多人跑的飞起,连鞋都顾不得穿,光脚狂奔而来;还有的人,跑的绑腿都散开,在小腿上越扯越乱,脚步凌乱几乎摔倒。
再然后,又是几百个弓箭手奔来,有的只拿弓,有的只带箭壶,多数人没有超过两壶箭的储备。
再往后,赫然甚至能看到几百个佃农,这些来服徭役的普通农民,原本是没有任何作战义务的,这时却扛着木锨、木棍,一起跟随在背后奔跑。
这下,萨克森军已经头皮发麻。
当骑兵狼狈赶来的时候,他们可以嘲笑霍腾的军队真是无能而胆小,一点挫折便如惊弓之鸟。
但步卒们成百上千的涌上来的时候,萨克森人却开始感到心虚。因为这象征着哥廷根人的勇气。大家都是在没有开战,不着甲的状态下接到了集结命令,萨克森人到现在未能准备出一支合格的步卒,而哥廷根人却能迅速带着武器盔甲上战场,哪怕前方接战,就在战场上穿戴盔甲也不畏惧。
这是勇。
随后,几百个弓箭手连弓矢都来不及准备,还要连奔带跑,来奔赴战场,这更是代表霍腾在哥廷根地方颇具民心,哥廷根人宁死也要支持他。
最令他们头皮发麻的,就是甚至连那些不需要上战场的农民,也扛着木棍来帮场。
萨克森贵族当然不会认为,这是霍腾毫无道德的逼迫农民上战场。毕竟号令可以,人却可以不遵从。
萨克森人自己,不也是连正规军队都没有集结完全吗?
霍腾能让农民也自发的为他而战,这是一种极其鲜明的信号。
哥廷根人,就是霍腾的城墙,就是霍腾的护城河,萨克森人能靠武力征服哥廷根,但能靠武力逼迫哥廷根人服从吗?
到此时,老伯纳德的反杀密探之举,却是从一种成功打压敌军士气的手段,反而被霍腾借过来,加以用力,变成了凝聚哥廷根人勇气的手段。
以两千,甚至三千人聚集在鲁默河南岸的哥廷根人,士气空前的凝聚。在得知死了几个不是哥廷根人的密探后,反倒义愤更勇,要与萨克森人打出血来。
这种借力打力的高妙手段,让老伯纳德又惊又俱,甚至连手都在打颤。
要怎么办,才能把霍腾这样的混蛋打压下去?
要怎么做,才能保持比隆家族的长盛不衰?
要怎么打,才能稳住萨克森军的士气?
无数的问题萦绕在老伯纳德的心头,以至于他甚至没发现,他命令出兵之后,萨克森军队至今稀稀拉拉,也没有超过千人出营。
当此之时,却有一个年轻的男人骑着驴子,跑到了两军之间。
那是小伯纳德。
霍腾看到这小子后,不禁傻眼。
这是杀命的时候,你一个已经被剥夺继承权力的人,跑出来做什么?
“不要打仗,不要打仗,要和平,要和平!要吃饱,要吃饱!”小伯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