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重生大明:朱棣魂穿堡宗 > 三十一、疲兵之计【求收藏追读】

三十一、疲兵之计【求收藏追读】

“混账东西——”朱棣被气的胡子都要竖起了。

“皇祖爷,你那时候要吃药吗,是现在那太医院的张老头开的那种红色药丸吗,效果怎样啊,以后有机会我也试试。”

“马上滚出朕的识海!否则我寻遍天下都要把你拉拽到一头母猪身上!”

朱祁镇消失的时候,还是那么无声无息,朱棣眼前又再回复清明。

瓦剌大营内刚好吹起了收兵的号角,朱棣悬起的心也终于放下,京城又熬过了一天。

朱棣每天都在辕门口的望楼上远眺,不过这里离京城实在太远,所以对于京城的安危,也只能从瓦剌大营内的动静去进行判断。

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张益,两人每天随行左右,王佐每天把户部计算的各处军饷和亏空数据汇报给朱棣,而张益则解答着朱棣随时提出的这些年里各种官场和各地战事详细。而张益也果然是传说中过目不忘的才子,朱棣所问的,事无巨细居然都能说得清清楚楚。

“宣宗年间,奴儿干都司已经形同虚设,女真各部开始做大,鞑靼人被瓦剌挤压,逐渐往北发展,而兀良哈部归附了瓦剌,朵颜部南迁,这一着为朝廷每年节省了近百万两白银,而且朵颜卫南迁,为边军带来了强大的战力,当时瓦剌人根本不敢正视我大明一眼。”

朱棣从望楼下来后,一直询问着关外局势的演变,张益一点一点的讲解,生怕这位现在在百官口中称颂顿悟的皇帝,有一点点的不明白。

“朵颜南迁,可他们失去了养马的牧场,在边关附近,依托大明生存,曾经的蒙古血脉,就变得日渐孱弱,估计现在的朵颜卫,战力并不比现在的明军高多少。”

“皇上英明,确实如此。”

“你说那瓦剌从永乐朝开始,受大明扶持,逐渐强大,当年的瓦剌是为了牵制鞑靼而扶植,可为什么后来这瓦剌做大,还一直在与他互市,让他们可以采购大明的刀兵器械,粮食绢帛?”

“自仁宗后,朝中也有声音建议断绝与瓦剌的互市,或者扩大互市的范围,让其他的蒙古部落也参与其中,让其相互牵制。”

“这也是一个办法,而且十分高明,是哪一位大臣提的?”

“内阁杨荣,还有后来时任御史的于谦。”

“杨荣善谋,特别擅长谋划边防事务,于谦此人也可大用,于谦现居何职?”

“离京之前,任兵部左侍郎。”张益心中不解,于谦从王振构陷的狱中脱离,升任侍郎可是皇上亲自过问,这怎么就变得如此陌生呢。

朱棣没有想这一处问题所在,捋一下下巴上的小胡子,继续问:“那又为何朝廷不采纳这意见呢?”

“之前的内阁是什么意思,就无从考究,但是御史台的意思就是遵祖制。”

遵祖制,是一个很好的反驳,无论提出的是什么样的建议,抬出祖制就能压倒一切,朱棣当年也吃过这哑巴亏,所以才决定把京城迁到燕京,让自己的制度成为后面的祖制,可想不到却又成了后世的桎梏。

“一时之策,难以谋后世,时移世易,理当改之。”

“皇上英明,多年来内阁六部多有求变之策,都受御史台封驳,这十几年来,事无巨细,都要以旧制行,人浮于事,整个朝堂有如一潭死水。”

“是啊,两个四朝元老,八十多岁还能稳坐尚书位,真是讽刺。”朱棣有感而发,不过也故意在臣子面前,把将要与他合作的两个老尚书,给撇清一下关系。

张益和王佐相视一眼,沉默不语。

“军中粮草熬不过三天,你们二人看如何是好?”

户部就是管了钱粮,尚书王佐知道皇帝这时要让他想办法了,只好应声道:“京师附近村落城镇,已经被瓦剌洗劫一空,喜峰口告破,目前能给大军补给的,只有通州卫的通仓,不过通仓离喜峰口南下京师的要道,不知有没有给瓦剌人发现。”

“好,朕立刻命人前往查探运粮,务必要——泄露风声。”

王佐以为自己听错了,朝张益投向一个疑问的眼光,可看到的同样是带着疑问的张益,二人再抬头欲问,皇帝已经翻身上马,径直往主营而去。

深秋夜晚,凉风萧瑟,大片的狗尾巴草在星光下随风翻浪,前往通州的轻骑,借着夜色,从后营出发,而这一阵马蹄声,被前营处的鼓角齐鸣所掩盖。

战鼓,号角,左右游弋的弓骑兵以生硬的瓦剌话朝着瓦剌大营叫嚣着,甚至嚣张地跑到射程之内,朝望楼和辕门乱放一轮箭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