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看一看摊前摆卖的小东西。
这些簪花抹额鞋垫,手工扎实,价格低廉,难免有看中的,连带着胖婶都赚了一笔不小的“外快”。
胖婶暗暗庆幸,幸亏自己与张氏素来不睦,谁跟张氏掐起来她都会掺和一下,没想到竟结了这么一个善缘。
沈七月和胖婶财源不断,引起了村里其他人的羡慕。
不少人提着东西上门,也想效仿胖婶,借沈七月的光卖点东西。
农民多寡言老实,求人办事心里难安,沈七月也不拒绝。
村民自家地里种的玉米、花生、红薯一类的,她就会高兴地收下。但若是花钱买来的东西,她当面不会说,晚上也一定会让墨影悄悄送回去。
时间久了,村民们都知道沈家二丫热心朴实,不仅不克扣卖东西的钱,甚至连账目都算得清清楚楚给送家里来。
而且每次来送钱,都会开口要两根红薯或玉米,让他们的局促和不好意思能减轻一点。
大家见她们孤儿寡母的也没种地,偏二丫又好像喜欢吃些玉米、花生的。
于是,谁家地里的东西熟了,甚至就连院里的青菜出茬能吃了,都会先给她掐一大把送过来。
渐渐地,河湾村竟成了十里八村里,最团结最和睦的村子。
当然,除了有些老鼠屎。
张氏眼看沈七月她们不仅没饿死,还过得红红火火的,就连村里的人,如今提起沈七月都是竖着大拇指。
她怄得胸疼,既恨沈七月发了财不来孝顺自己,又嫉妒其他人得了便宜。
可刚受完村长的责罚,又听说那马道婆在县衙中熬不过刑,早已经一命呜呼了。她现在实在不敢再去找事。
只能在别人说起沈七月的时候,顺带踩两脚,无非是说些泼辣、不孝之类的车轱辘话。
村里人早已经知道老沈家的歪屁眼嘴脸,根本不搭理她,听她说得狠了,还会呛她几句。
张氏气得心更疼了。
河湾村里,还有一人,跟张氏一样夜不能眠。
这个人,就是沈贵。
沈贵身为河湾村最有威望的人,村民人人敬仰。河湾村在他的治理下,不说安居乐业,也可以说是太平无事,唯一不足的是,河湾村比起其他村子,实在是太穷了。
如今,沈家二丫的生意红火,村民们搭着她的东风,也赚了一点钱,比起苦哈哈的在地里刨食,确实是强了些。
他昨日出去遛弯,几个吃饱喝足的男人窝在墙根晒太阳,见他过来,竟然没有起身,只是点头打了招呼。
富裕和睦的河湾村是他想看到的,可他心里确实隐隐有些不舒服,村民们似乎没那么怕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