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如此说来,还真是你开的和亲先河?@刘邦
刘邦:……应该是吧!
朱元璋:什么应该是,请汉高祖不要装糊涂,明明就是你先提出的和亲政策。
刘彻:唉……
曹操:哇,武帝来了,好久不见。
刘彻:???不就离开一小会儿?
曹操:武帝前辈不是去看望霍去病将军了么?怎么样了?
刘彻:有劳关心,我已经命令卫青向全国范围内召集名医,为冠军侯问诊断疾。
曹操:好。
刘彻:刚才看到你们讨论唐朝,尤其是听到和亲二字,我就本能的发言了。
刘秀:……
嬴政:搞不懂,@刘邦,你这华夏皇帝当的好好的,和的哪门子亲?给朕解释解释。
刘邦:额……
朱棣:汉高祖羞于启齿,始皇帝,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刘邦坐了天下之后,匈奴南下扰边,刘邦率大军亲征匈奴,结果,刘邦大意冒进,中了匈奴诱敌之计,被围困在白登山下,直接被围了七天七夜。
嬴政:@刘邦 丢人啊。
刘邦:……
朱棣:后来陈平使计贿赂了匈奴单于的阏氏(妻),匈奴单于被阏氏一顿忽悠,便撤军了,刘邦才得以逃出生天。
“之后,匈奴屡次侵扰汉朝北境,刘邦便采取底下人的意见,和匈奴和亲,本来是准备嫁公主过去的,结果吕后不愿意,最后只能改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了匈奴单于!”
嬴政:想那匈奴,在我大秦时期,被蒙恬将军击退七百余里,不难南下牧马,@刘邦,你为何被匈奴锤爆了?
刘邦:哎呀,政哥,今日不同往日,匈奴趁着秦末动乱,偷偷发育了几十年,并且灭掉了当时最强的东胡,取得了草原上的霸权,这才对我大汉造成了巨大威胁,也怨我确实太激进了,才中了匈奴蛮子的奸计,唉……
嬴政:天朝公主下嫁北狄,真乃耻辱也!
刘邦:可当时,用宗室女和亲换取和平,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嬴政:……
所有皇帝都沉默了。
苏辰明白刘邦这句话的深意。
在古代,宗室女身为亲王的女儿,比皇帝的女儿就是要低一个档次。
所以,她们往往是政治牺牲品。
刘秀:文景之治这样的经济盛世,便是建立在和亲政策之上的,如果没有和亲换来的和平,就不可能有文景之治。
曹操:不错,没有文景之治的底蕴,汉武大帝也不可能有底气跟匈奴干那么多年。
“如果这样说的话,汉高祖的和亲之策,以牺牲一个宗室女为代价,换取一个盛世,这倒并不亏。”
“况且,汉武大帝成功复仇匈奴,打垮了巅峰状态的匈奴,也算是扬眉吐气了!”
苏辰:和亲之策,一般都是选宗室女,封为公主,远嫁异族。
“汉朝和匈奴搞和亲,隋唐和突厥吐蕃搞和亲,其实都是选用的宗室女。”
“当皇帝的,自然是不愿意将自己的亲生女儿送出去的。”
“于私心来说,是这样的。”
朱元璋:对的,所以在隋文帝时期,杨坚将宗室女封为安义公主,远嫁突厥,为了笼络突厥。
“而唐太宗李世民也一样,将亲王的女儿封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仅如此,和亲队伍还带走了大唐大量的文化习俗和生产技术。”
“并且吐蕃派遣大量使者来大唐学习,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周边国家派大量遣唐使向中原学习,虽说是促进各国和平发展,但也酿成了隐患,间接提升了领国的实力,这可是养肥了一堆狼啊。”
“结果安史之乱爆发,晚唐时期,吐蕃人翻脸不认人,忘恩负义,攻入长安,烧杀掠抢,长安城一片阴云。”
“从这点来看,唐之和亲,远比汉要影响恶劣。”
朱元璋愤愤道。
他是最痛恨和亲的皇帝,所以对此事非常意见大。
李世民:……这个,周边邻国派遣使者向天朝学习的政策,隋朝就已经有了。
朱元璋:确实是从隋朝开始的,但在你唐朝最盛啊,倭国为了学习中原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次数最多,规模最大,学习时间最久。@李世民,这个你怎么狡辩?
李世民:……
朱棣:爹说的对,看我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