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带兵打袁术时,郭嘉恰巧不在,这便留下了无穷后患.这大概也是曹操唯一一次没有听从郭嘉的意见,竟从此种下了不可弥补的后果,难怪他要感叹"恨不用嘉之言"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十八岁的郭嘉病亡.同年,刘备从卧龙岗里请出了诸葛亮.没能看到这两个不世出的天才彼此斗智,作为历史的看客,我深感遗憾.
某晚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专题片《**的读书生活》,意外地听说,在1958年大跃进失败的时候,这位世纪巨人曾在好几个场合提到郭嘉,还向自己的下属郑重讲述郭嘉的"多谋善断".——缀上这一笔,当然不等于我从中看出了什么,不,我只是觉得有点意思.
------------------------------------------------
赵云无疑是三国里最全面也是多数人最推崇的英雄人物。 但是关于赵云和吕布谁武功更强的争论却从未少却过。
1.身体素质比较:
赵云:其人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少年)
吕布: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身长一丈,腰大十围。(董肥也腰大十围)
此时赵云尚是少年,身形尚未长足,只与张飞同高,明显低于关羽的“九尺”。待至第28回时,赵云显然已经长得更加高大了 ---- 青年时之赵云形象,我们借助周仓之叙述可略知一二:“极其雄壮”。因此,有理由相信,此时的赵云,应该是明显高于原来的八尺。估计应在八尺五左右或以上。
而吕布身材较之赵云更高更重,太高者反射神经比较慢,太重者攻击速度也比较慢,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相较吕布只有勇力而言,赵云之勇更强调速度和勇力相兼。
简评:赵云之於乔丹,吕布之於侠客。
2.心理强度比较:
赵云:
赵云自思曰:“家眷二十余口,至亲三口:甘、糜二主母,小主人阿斗,都分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见主人乎?不如决一死战,报答平昔知遇之恩!”
吕布:
布与玄德见,曰:“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虏,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
分析一下吕赵二人之精神世界。以吾观之,吕布是典型的“强者为王”的信奉者,思之这与其幼年长于大漠苦寒之地,胡人原始野蛮环境有关。吕布之骁勇,前期(事丁阳,董卓和王允之时)主要是基于他血液中狼雕之勇狠嗜血本性,后期(拥兵自立之后)则又增加了欲逞一身勇武打下天下之私欲,好比万兽之王狮子,遇弱则刚强(武安国),遇强反怯(张飞)。赵云则有着自己极其坚定的信念 ---- 保正统之主,报知遇之恩,救万民于水火,自亦可立不世之功勋。相比较而言,赵云之信念更容易形成极其强大的精神支柱,而恰恰是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持下,子龙才会屡屡创造奇迹,挽颓势于即倒,于绝境中复生!中国勇猛象徵孤胆老虎。
以当阳长阪之战为例,吾敢断言,同样的机会摆在吕布面前,吕布是不会如赵云一般一战成名的 ---- 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简评:赵云誓死如归,吕布贪生怕死。
3.冲阵比较:
赵云:
1赵云一骑马,飞入绍军,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公孙瓒引军杀回,绍大败,迤逦赶过桥去。绍军东西乱窜,云在前,瓒在后,迤逦杀入阵后。.....瓒同赵云回,左颜良军到,右文丑军到,三路拚杀。赵云保着公孙瓒杀透重围,复到界桥。
2赵云挺枪拍马,直杀透重围,回头观之,将士渐渐落消。又杀一阵,只剩得孤身。赵云无半点退心.....却说赵云身抱后主在怀中,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3子龙大喊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偏体纷纷,如飘瑞雪。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战。.....所到之处,但见“常山赵云”四字旗号,曾在当阳长阪知其勇者,互相传说,尽皆逃窜。子龙又救张著。曹操见子龙东冲西突,所到之处,无敢迎敌,救了黄忠、张著,奋然恨怒,自招呼左右将士,来赶子龙。.....子龙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
4子龙引兵杀上山来,忽半山中擂木炮石打将下来,不能上山。山上弩箭如雨,蜀兵伤折太半。子龙从辰时杀至酉时,不得脱走。子龙正在垓心,下马少歇,待月明冲突。却才卸甲苏困,月光方出,忽四下火光冲天,鼓声大震,矢石如雨,魏兵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