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行丰也赶紧坐下,不知是受了这紧张氛围的影响,还是其他的,许行丰感觉比之前在村里学堂效率高些。
等了接近半个时辰,吴夫子才出现,想来刚刚吴夫子在甲班检查那些师兄的功课。
吴夫子进来,也没有打断教室里的读书声,同窗们都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吴夫子也没有喊停,而是点了坐在许行丰左前侧的朱世清。
朱世清跟随吴夫子去了教案左侧的竹帘后面。
许行丰这才知道了竹帘的用处,原来是为了隔绝学生的视野,可以单独抽查,妙哉。
吴夫子的教学不似李夫子,由于每个学生进度不同,所以他基本只会讲一些方法,然后学生有问题,可以单独问他。
这种教学比较适合现在的许行丰,而且吴夫子有秀才功名,在知识层面明显比李夫子厉害一些。
吴夫子是每两日讲时务策,第一日是会讲解一篇时务策,第二日是针对第一日留下的课业,逐个点评。
许行丰现在写时务策还是过于生涩了,光是将白话文转化为文言文形式,便颇为费力。
“文藻过于白话,不过观点尚可。”
许行丰第一日的课业得了吴夫子这样的评价,许行丰也是惭愧。
吴夫子倒是没有过于苛责,但许行丰在之后每日中午课间时间,都同曾睿然两人去了书房。
吴夫子这儿的书房显然是极受欢迎的,时务策合集更是甲班乙班学生之间最为抢手的,幸好它分为了十册,不然还不一定能抢到手。
由于书房的书是不能外带的,许行丰还是为了方便,和曾睿然两人,每日两人分工抄写时务策,两人用了接近一月,这才将时务策给抄写完。
算术课应该算是大部分学子头疼的了,背书做文章了得的甲班乙班学子,大多都害怕算术。
作为现代人的许行丰却是最喜欢上算术课,吴夫子在上第二次课,便发现了这一点。
吴夫子他相较于四书五经来说,也觉得算术是让人头疼的,在前朝科举考试里是没有算术的,但到了大南朝,开国皇帝便改了制度,将算术并入科举考试当中。
尤其是在童生试里面,算术要单独考一整天,占的比例极大,所以吴秀才当初为了考取功名,是在算术里吃了大苦头的,甚至第一次童生试落榜都是因为算术。
许行丰每次一到算术课,便觉得整个人都通体舒畅了,不用背书,不用咬文嚼字造文言文,算术题目最难的也不过后世的初中水平,做起来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吴夫子出于对算术的敬畏,第三次上课便将许行丰拉到了竹帘后边,出了三道题,想要看看许行丰算术水平。
许行丰看了看夫子写在纸上的三道题,立马就出了答案。
第一道是鸡兔同笼,第二道题是物不知数,第三道题是老鼠打洞。
都是很典型的算数题,许行丰快速用古代解题步骤将其解出。
吴夫子看到许行丰都不用思考便将题目解出,大为震惊,又出了一道算数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此为著名的百僧百馒,此题与鸡兔同笼有异曲同工之妙,许行丰也立马提笔写出解题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