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城门缓缓打开,扑面而来的是青石铺就的笔直街道,更加庄严的承天门雄伟耸立,仿佛一卷新的历史画卷,在杨林和周正的面前徐徐展开。
周围的人推推搡搡,有些不愿意走,颇有几分要就地要钱的意思。“两位公子,这两个贼人,我们已经帮你抓住了,可要如何处理?”
周正安抚的拍拍杨林肩膀,转身对众人拱手:“多谢诸位父老相帮,小子兄弟这里有礼了。我们是郑国公家的亲戚,还请诸位父老帮着送到午门门口,我们在那等我家伯父下朝。必有重谢!”
又有好事者在人群中喊:“小公子,那你刚说的十两银子还算吗?”
“我们虽年小,说话却一定算话。刚帮我兄弟二人擒拿贼人的,每人十两,送我兄弟二人至午门,待我家大人出来了,一定给,绝不食言。”周正再一次保证。
有这些人相帮护送着,一来安全有保障,再说也算是人证了。只希望到午门的这段路上不要再出波折了。
进入长安右门,顺利的过了承天门,直着往北走,应该就是午门了。这个时候路上的人也多了起来。一行人簇拥着这俩人,有的问他们是常家的什么亲戚,怎么叫郑国公伯父?有的问他们多大了,家中大人怎么放两个小孩单独出来,也不让下人跟着。
杨林板着脸一声不吭,周正也只笑笑,回复大家说到了午门就给钱。
午门是南京故宫宫城的正门,因“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民间俗称午朝门。午门除了是官员出入之门外,还是传达圣旨及朝廷告书的地方,也是杨林他们这次的目的地——悬挂登闻鼓的地方。
此时,哄哄嚷嚷围在二人身边的也有四五十人,看热闹也是国人的一大爱好,古来皆然。大家都好奇这两个小孩会怎么处理这人贩子。也有人着急想要钱,“小公子,我等已把人贩子帮你送到午门了,你真把钱给我们吗?”
“别着急,待我把我家大人叫出来就一定给你钱,还要多给!”杨林冷冷一笑,径直奔着登闻鼓走过去。
这怎么不等家中大人下朝,反倒要敲鼓叫人出来?以为小孩不懂登闻鼓不能随意敲,就有人喊:“这个可不能敲啊,小公子,这是击鼓鸣冤的,随意敲可是要挨板子的。”
杨林也不搭理,抓着周正的手,二人一起走到登闻鼓下。
众人眼看着两个小孩走到登闻鼓架下,要敲鼓的架势,都有些哗然。在国人自古以来的观念中都是贫不与富斗、富不与官争。没有天大的冤屈都不会告官,何况敲登闻鼓这么大的事呢?大家都远远闪开看热闹。
一人高的粗壮木架上立着的就是传说中的登闻鼓了。大红色的鼓身,泛黄的牛皮鼓面、卯着成人拇指粗的铜钉,在晨光下亮晶晶的有些刺眼。
杨林抓起足有他小臂粗的鼓槌,咬紧牙龈,心中充满愤懑。这个艹蛋的时代,这个闹心的穿越,还有周正的受伤,自己的弱小无力,都凝结在这沉重的鼓槌里。
“周正,你抱我。”唉,闹心的还有这小不点的个子。
周正上前抱起杨林,怕他够不着鼓,又往上垫了垫。杨林抓着鼓槌,抡起胳膊用力的敲了下去。“咚、咚、咚”,三声鼓响惊动周围的路人,“咚、咚、咚”又是三声鼓响惊动看鼓的士兵,再是“咚、咚、咚”三声鼓响惊动上朝的皇帝与群臣。
杨林拍拍周正,示意把自己放下来。敲了九下,意思到了就行,估计该听到的都听到了,也怕时间长了他抱不动自己,毕竟周正也就是个和自己同岁的小孩子。剩下的就是等了。
“何人大胆在此击鼓喧哗?”很快就有一名士兵过来大声喝问。就见两个小孩站在众人围成的圈中,一身锦袍不像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还有两个家丁打扮的人,被反绑着手,躺在地上低声叫唤,其中一人明显可见眼睛流血受了重伤。
“怎么回事,这二人是谁?怎么受伤的?你们可是有什么冤情?”士兵有些心惊。
周正上前拱手行礼,“我二人是郑国公家亲戚,还请值守御史过来。”
一听是郑国公家的亲戚,士兵当时就不敢怠慢了,这是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啊。双手抱拳行个礼后,匆匆进内去请值守御史了。
今天的值守御史是个六品的小官叫秦庄。其实平时登闻鼓一般也没有人敲,有点像千金买马骨,更多的是象征意义。没想到今天还真有人敲了,还是两个小孩。秦庄迈开大步就从班房往外走。
走近一看,两个小孩独立在人群中,虽然众人都盯着俩人看,但二人也不见丝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