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想看,车祸,下毒这种作案手段,是常人所为么?”
“不是。”
“那作案的人,层次不会太低。那你们沐家有仇人么?”
“没听爷爷和家里人说过。”
沐玲回忆了好一会,最终还是摇了摇头。
“但我说了,这是正常的思维。”
“那不正常的思维呢?”沐玲随口而出。
“在精神病院呢。”
“你。。。。。。”
叶川显然是开了个玩笑。
“以上所有分析,我们都是从结果去推导,这也是正常的思维。
但是太多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无法推导出结论。这可能和作案者的思维相悖了。”
“说人话。”
“假如一个蛋糕店老板被诈骗了,我们一味的分析他为何会被骗,骗子又为何骗他的钱。这和他是蛋糕店老板有关系么?
没有。
被骗的可能是花店老板,也有可能是火锅店老板,还有可能是录像厅老板。
骗子骗人前,并没有划定被骗者必须是蛋糕店老板。
他们只骗钱,作案前只考虑骗到钱的可能性,从不考虑必然性。
这就是骗子的逻辑。”
沐玲和张警官都陷入了沉思中,这两起案子的策划者真正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
叶川这个例子很好,成功将他们的思维从受害者这个沐家人特定的身份中跳了出来。
“不是非要对沐志风和沐志水行凶,才能达到目的,而是为达到某种目的,对他们行凶了。”沐玲喃喃道。
这是思维的转换,有些烧脑,可能表述也差不多。
但不同思维导致的推导结果,截然不同。
这两起案件显然是有目的性的,依照叶川这种逻辑,选择沐志水和沐志风,是可能性下的产物。
甚至和他们是沐家人这个身份,关系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