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王仲荦说:曹叡统治时期,是魏王朝的全盛时期。这样一个政治上可以算的上明主的人,当他猛地收到阿斗的宣言,那简直就是拿到了一把好刀。别的好处且不说,最起码只要响应了阿斗的建议,他能换一个好名声。
至于这之后?嘿嘿,十年没有战事,正好能让他有机会将那些布置在南方的军权做一定的收拢和掌控。这对于帝王集权是相当的有利,顺势减轻司马家的压力。虽然他不知道其实他的寿命已经没几年了,可这消息依然让他十分的振奋和激动。
所以这消息传出来没多久,天下就又有了传言说魏明帝对阿斗的怜民之心相当的赞赏,并表示了赞同。皇帝都赞同了,那你说,司马懿该怎么办?好在他还有安慰,这不是还有公孙家等着他去收拾嘛,不是还有防卫北方能做借口嘛,对于他掌控军权什么的,还是有点用的,损失不大。所以喽,他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除了他们,还有东吴。这会儿人孙权还活着呢,虽然人已经不再是早年那种精明能干的模样,而且还因为继承问题上的反复无常,导致党争频繁,可同样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比魏明帝更希望边境安生些,让他好空出手来好好的和朝堂上的人磨,如此一来,他能说什么?自然也只有跟着赞同的份。
于是乎这奇怪的一幕就出现了,三个国家,三个皇帝,居然由着年纪最轻,资格最浅,名声最低的一个出了个大彩,还是个别人心甘心愿的附和的大彩。这样的事情不天下哗然都不可能啊。一时间这三国间的局势就变得破朔迷离了起来。
不是什么人都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看问题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是阿玉这样在第一时间看透迷雾,直视根本的。这倒不是说这里只有阿玉最聪明。而是因为阿玉有几百年的经验和历史作为依据,他们却什么都没有,想要当个聪明人,不用时间磨,不一点点试探怎么可能看清楚?
所以喽,一时间对阿斗好感大增的不少,投机心切的往蜀汉而去的也不乏其人。人才流动加起来几乎都抵得上之前五六年的总和了。如此一来不说阿斗如何的高兴,就是其他两国的人,也忍不住侧目了,心下对于名声,对于天下民心又多了几分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