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94年,64岁的朱熹在宫中担任待讲时,因为希望能够效法古代学习,制约君权,结果得罪了宋宁宗和宰相韩侂胄,被罢免还居建阳。1196年,有人叫嚣要“斩朱熹以绝伪学”,他的门人也被抓去坐牢或流放。为避这场权臣之祸,朱熹便躲到福山双林寺,在武夷堂中继续讲学。
在武夷堂讲学时,有一天,朱熹偶然到农村游历,看到大自然的美景,他突然心有所动,联想到了做人的道理和读书治学的奥秘,于是写下了《观书有感》这组著名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观书有感》组诗中的第一首诗。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际上是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灵气流动、思路畅达、精神活泼自得自在的读书感受。当我们坐在小小的书斋里面,我们的头脑就像那半亩方塘。因为朱熹明白,逆境其实并不可怕,只要坚持不懈地求知,我们的内心就会不断注入源头活水,我们就会变得更有力量,更有智慧。
朱熹的这首诗不仅让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更是启发读者的智慧。他用优美的语言和婉约的风格表达出了深刻的哲理。这首诗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澈和活力。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和智慧,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有力量和智慧。
朱熹的这首诗也告诉我们,读书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读书是一种思考和感悟的过程,是一种与自然和世界交流的过程。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和世界,发现其中的奥秘和美妙。同时,读书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在朱熹的时代,读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当时的书籍非常珍贵,而且知识也受到严格的控制。但是朱熹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和学问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人们,也影响了后世的人们。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和知识唾手可得。但是,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读书的本质和意义。我们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工作而读书,而忽略了读书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感悟。我们往往只是把读书当作一种消遣或者娱乐的方式,而忽略了读书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智慧。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把读书当作一种思考和感悟的过程,当作一种与自然和世界交流的方式。我们应该通过读书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智慧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读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总之,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不仅是一首写景的诗歌,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启示录。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澈和活力;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和智慧,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有力量和智慧。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把读书当作一种思考和感悟的过程,当作一种与自然和世界交流的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读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