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重利。
玉华夫人以姜书璃的事情作为交换条件,要求姜芷不能将此事上报闻人羽。
不止是造船的王家,棺材生意的孙家,园林建造的李家,西河大部分人家都是玉华夫人的‘座上宾’。挽香阁向来与各家交好,生意兴隆的原因也有部分源于此。
互惠互利,何乐不为。
此中细节,玉华夫人不便明说,但是,她确实手中有记录。夏至将至之时,王家和孙家订购的木材里,绝大部分都是挽香阁需要制作驱虫香包的香料。
好一点的人家,则是花重金使用沉香。所以,那日王家仓库的确实是沉香暂时存放过的味道。那两家人月前入城记录的重量,也确实都是木材,与那一批铁块,毫无关系。
这也是姜芷在窗前发呆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件事,则是与姜书璃有关。
在溯丹逗留的那年,姜书璃曾在此遇见了一位气度非凡的王爷,两人似乎十分熟络,相谈甚欢。但是后来,两人不欢而散。
另外,姜书璃的行事向来隐秘,在外从不透露身份。那年,恰好闻人羽刚上任不满一年,经验不足,溯丹水患频发,老百姓苦不堪言。还是姜书璃提供的对策,应对洪灾,预防水患。
闻人羽沿用至今,故而溯丹这些年风调雨顺。
那应该是宋靖吧,姜芷默默的念着,想来能与阿娘走到一起的王爷,满京城也只能是宋靖了。
不欢而散?为何呢?
看几个月前,宋靖见自己的样子,并非如玉华夫人所言,不至于有什么深仇大恨吧。
“姑娘,姑娘。”疏影怕姜芷难过,便将刚刚所看到的情景说与姜芷听,要她猜一猜,是何缘由。
姜芷被疏影从思绪中抽离出来,怕他们担心,笑着回应,“是熟客吧。”
“熟客,每日都来买一样的东西。”姜芷自言自语的念叨,“每日都来。”
突然灵光一闪,跑到桌案前,“翻翻,有没有一批人每日都从城门经过,携带小件物品。”
若是携带的物品不多,是不会登记在册的,唯一留下的便只有名字。
像一些庄稼人,提着竹篮去采些什么,自然不必特意登记。所以记录本上只有那些大批量货物的记载,那若是有那么一批人,每日从城门经过,每日携带部分入城呢?
岂不是可以轻而易举的,毫无痕迹的,运送入城。
溯丹山多水多,交错纵横,入城之后,送往哪里,又有谁知道呢?
果然,在大家的翻阅下,找到了三十来个名字,隔三岔五就在城门经过,大多看上去像是老弱妇孺的名字。
如此更是不会引人注意了吧。
“你们看,前几天的记录里,仍有这些人的的身影。明日,我和老辛还有暗香去城门口蹲守一下,看看这些人究竟去了哪里。”傅邢分配任务。
疏影问,“我呢?我呢?”
“你留下来,照顾下你家姑娘!”辛其不客气的对疏影说,“你是会翻墙啊,还是会走壁啊,你应该属于会喊救命啊。”
虽然是开玩笑,但是疏影却十分不舒服,‘哼’了一声扭过头去,不理会辛其。
“辛大哥,你别开疏影玩笑。”姜芷安慰疏影,“带她去吧,我没什么事情,已经可以走路了。”
“我可以保护疏影。”暗香提议。
疏影躲到暗香的身后,撅着嘴唇不理会辛其。
“来往的人多,确实有些百姓需要每日路过城门,疏影去城门帮忙,可以排除一些普通百姓,方便你们更准确的跟踪目标。”姜芷解释道。
城门建立在两山之间,门下一弯清澈的河水,颇有“两山排闼送青来”之感。进城的百姓由当地的官府渡船统一管理,从城外入城后统一送到渡口。如此,也方便需要去其他地方的百姓行事。
渡口有许多做小买卖的小贩,疏影将自己的糖水摊摆在最为靠近渡口的位置,认真的叫卖,“糖水,好喝的糖水。便宜好喝的糖水。”
辛其老早就藏在附近的树上,居高临下的张望来往的百姓。
傅邢找闻人羽借了件衙门捕快穿的官服,站在渡口通过帮助来往百姓来查验货物。本是过了城门的检查就相安无事的,进入城内的人也很难想到,会突然在渡口再次查验。
四处都是水路,入了城定然要从渡口过,根本回不了头。
为了不打草惊蛇,傅邢特意在下船的岸边充当起了衙役。但凡船上百姓提着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