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清朝咸丰元年九月,有个叫王库儿的卖馒头的小商贩,年龄15岁,误打误撞碰倒了一个醉汉,得到了一枚腰牌。
清代宫中腰牌,一般供差役人等使用,腰牌上书写有姓名、年龄、所属衙门、相貌特征等个人信息,是出入皇宫的凭证,内务府每年所发腰牌在七八千面左右亦属正常。
另一个凭证是午门合符,公元1726年八月初九日,造办处拿到的一份雍正皇帝谕旨这么说:‘夜间遇有开城门事件,令尔等传旨者,若无勘验实据,看门人等难以凭信,着造办处制合符四件。一件交给紫禁城内廷正宫门的乾清门夜间值班大臣,一件在东华门,一件放在西华门,一件在午门。凡夜间开门,将符合对,以为凭据。’也就是说,从雍正帝开始,合符才投入使用到夜间紫禁城的出入, 共计制作二套,也就是说其实有八枚合符,统一由大内颁发,准确时间是公元1726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夜间开门的合符是木头做的,非常简单,一件由阴阳两块组成,阴文合符由负责把守城门的官员掌管,阳文合符藏于大内,如果夜间出门者,必须从大内取阳文合符到乾清门,由该门护军参领送给值班大臣合对,确认无误后,予以放行,并于次日奏明皇帝。而且正常使用合符时,条件非常苛刻。你要先拿到乾清门的阳文合符,才能出紫禁城,然后,还要有南边的午门、东边的东华门、西边的西华门的阳文合符才能出宫,并且每个门的合符还不一样。所以,出宫的人,其实是拿了两块合符在手中。
在捡到腰牌后,好奇心催使着王库儿哆哆嗦嗦的来到了紫禁城大门口。王库儿拿着这个腰牌,虽然内心已经紧张到了极致,但是王库儿表面上仍然故作淡定,二话不说便往里走,结果门口的守卫士兵只是看了一下他的腰牌便放他进去了。
进了紫禁城后,王库儿发现紫禁城里十分宽广,人很多,也特别热闹,一会看到了三两成群的宫女排着队走过去,一会又看到了几个成排结队的太监走过去,遗憾的是没有见到传说当中的皇帝,但是看到了如此场景使得王库儿心满意足。但是里面却没有一个卖东西的地方或者商贩,于是王库儿便突发奇想,在紫禁城中摆个摊一定会生意大红大紫的,而且紫禁城当中只有他一个卖馒头的,‘蝎子粑粑独一份’。
这个醉汉呢,应该是紫禁城的‘门官’侍卫。袁士栋有一天和同事翟二套去喝酒,结果对方错拿了他的腰牌,还把腰牌弄丢了,两个人怕挨打就没有向上汇报。而这块腰牌恰好被王库儿捡到,他的年龄也和袁士栋对的上,而且袁士栋又恰好是负责厨房事务的侍卫,所以王库儿才能顺利的进宫卖馒头。
结果第二天,王库儿挑着一担馒头来到了紫禁城当中,结果生意果然出奇的好。于是两年当中,王库儿白天在紫禁城卖馒头,晚上在家做馒头,一来二去他和宫中的许多人也混熟了,连皇后都夸过那个馒头好吃。
后来有一天,王库儿挑着馒头误打误撞跑到了皇上面前卖馒头,结果被抓了个正着。听说在紫禁城里卖了两年馒头后,咸丰皇帝也是哭笑不得。最终在宫中贵人的求情下,咸丰将王库儿打了一顿板子,撵出了皇城。”
“清朝的皇宫这么松懈管理吗?那不是可以去皇宫偷东西了?”苏辞也是有些醉了。他们已经来到钟表馆,也就是奉先殿。
“说到小偷,好像也有一例事情发生过。1959年8月16日的清晨,故宫的管理员打开各展览馆的大门时,发现养心殿的第三扇门靠近地面的一块大玻璃碎了,很显然,这是盗贼所为。
随后管理员便通知了保卫科,并联合晏京市公安局的民警一起来调查此案件。
最后发现,在养心殿的一个展厅中,有4页金册、10页玉册、5柄玉雕花把金鞘匕首被盗。故宫戒备森严,在闭馆之后,工作人员都要仔细检查一遍才能下班回家,故而此等盗窃行为简直是骇人听闻。
高层对此事件也高度重视,称一定要侦破此案。
这里的‘金册’,是康熙帝专门给顺治帝的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定做的,就是康熙为了尊奉孝惠章皇后徽号而专门定做的‘证书’,用纯黄金打造,每页长达23.15厘米,宽9.8厘米,厚0.13厘米,重二十两,上面还铸造有满汉两种文字,四角则是用于连接的金环。
而偷盗这些文物的盗贼,就是在闭馆之前躲在位于珍宝馆南门一个夹道里的公厕里。
他等到工作人员都走完之后,便开始出来实施盗窃。于是,后来故宫每天不允许游客很晚出园了。”
”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