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满清遗伤 > 第24章 戏园的来历

第24章 戏园的来历

苏辞虽然这么想着,但还是要正视这段历史所带来的意义。

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让苏辞这个现代人有了一丝对它的仰望。

前面说到清初规定内城不许开戏园子,内城就指的是正阳门以里。

而在胡同口设置栅栏,是为了维护治安。

1488年(明弘治元年),明孝宗下令在京城内以及关厢地区的大街小巷设立栅栏,早启晚闭。

这个办法也被后来的清代沿袭下来了。

1670年(清康熙九年),康熙帝下令将城外各巷口照城内街巷一样设立栅栏,并规定定更后,老百姓均不得随意出入。

要是定更以后仍然出来溜达就是“犯夜”,被巡夜的官兵拿获,是要判罪的。

1736年(乾隆元年),乾隆帝再次下令,在外城街巷口竖立栅栏,并且还派遣专人负责巡查。

廊房四条,这条胡同里聚集着一些大买卖家。商贾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集资在胡同口处安置了一座高大漂亮的铁栅栏。

在大栅栏,后来也聚集起了七家老戏园子。

从大栅栏的东头往西头,路北头一家是庆乐园;路南毗邻的粮食店胡同北头,有一家中和园老戏园子;庆乐园对过路的南面是三庆园;再往西是门框胡同南端的同乐轩;再往西是一个叫庆和园的老戏园子;它的西边就是很老的广德楼了。

有着晏京城历史最悠久的戏园茶楼——广德楼戏园,大约兴建于1796年清朝嘉庆元年,它几乎和法国巴黎歌剧院、意大利斯卡拉剧院、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同时期建成的场馆。

声名显赫的方面还不止于历史的久远,更在于它是当时戏曲祖师爷、名人们施展才艺、迅速走红的宝地。

程长庚、余紫云、梅巧玲、余三胜、汪桂芬等京剧祖师爷就在此献艺——这也是苏辞听戏班前辈讲的。

在广德楼对面是一个较晚开业的叫大亨轩的,既演曲艺又演戏曲的茶园。

于是,扎堆的戏园形成了规模效应,引来了大量的戏曲追捧者。

西皮二黄首先在这里唱响,这里就是京剧早期的摇篮。

当时比较出名的有广和楼戏园,它的地址在前门外肉市街路东,它也是晏京外城最早的一个戏园,这个地方原是明末盐务巨室查氏家族在正阳门外的一个花园。

查氏分为南查和北查,南查主要指浙江海宁查氏,文人辈出。

以清初为例,文学家查慎行、查嗣庭兄弟等为代表的查家就号称“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

康熙皇帝曾为查氏宗祠亲题“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广和楼戏园以前还是前门大街土马路,路两边有好多摊贩,卖吃的、喝的、用的什么都有。

可能这位查老板为了凑热闹,就把他的花园改成茶园,以前都称它查园,后又改名广和茶园,里面设有几十张长桌和长板凳,只卖清茶。

到了乾隆年间,因为前门大街的土马路改建为石条马路,所以马路两边的浮商、摊贩也都纷纷盖起了铺面房,这样一来,整个广和茶园就被遮住。

广和茶园这条街叫肉市街,因为当时前门外大街卖猪肉的都集中在这条街里。

后来前门外商业日渐繁盛,广和茶园的买卖也很兴隆。

查姓人家为了多盈利,把茶园面积扩大,加筑了一个小型戏台。

开始是说评书,演杂耍、八角鼓、莲花落,这些全在掌灯以后才开演,白天仍旧是卖清茶。

到光绪年间,广和茶园重又修建,扩大了戏台和听戏的座位。

到扩充到能坐八九百人的时候,经常约请晏京许多有名伶人、梆子班、二簧班、高腔班在此演唱。

据说康熙还曾到此看戏,并赐台联:“日月灯,江海油,风雷鼓板,天地间一番戏场;尧舜旦,文武末,莽操丑净,古今来许多角色”,风头一时无两。

后来戏楼遭遇火灾,被焚烧一空,1780年(乾隆45年)重建。清代的《宸垣识略》就说:“查楼在肉市,明代巨室查氏所建戏楼。本朝为广和戏园,入口有小木坊,旧书‘查楼’二字。乾隆庚子毁于火,今重建书‘广和查楼’。”

所以,广和楼戏园也叫广和查楼或广和茶楼。

苏辞突然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金庸老先生,听说他的本名叫查良镛,是不是和这个查氏家族有什么关系不成,是南查还是北查呢?

到打听到这个广和楼戏园有关的历史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