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一缕炊烟
门口说话的妇女穿一件半新旧的蓝色棉袄,上有点点红花。袖子洗得发白,前衣襟有一块补丁。虽然旧了些,却也干干净净。她是胡秋妹的妈妈。
“来了,妈。”胡秋妹甜甜地回答。
“先进屋头坐。两个同学进来喝茶。秋妹,你带她们到右边烧回风炉那间屋。外面冷得很。你们坐一哈儿,我弄个菜就吃饭。冬元,将火灶里的红苕掏出来,给两个姐姐先吃到休息。”
胡秋妹的母亲打了招呼往左边房间走去。说到吃的,二人感觉肚子好饿。
二人抬头打量这座土木结构青瓦房,共三间,左边一间墙壁、窗子都较黑,房顶上正冒着一缕缕炊烟,中间是堂屋,两扇土黄色大门,大门上一边贴了一个门神,已经泛黄脱落。
右边一间墙壁要白一些,墙上还有一些残留的石灰。窗户旁横了一根碗口粗的铁管出来,管口冒着淡淡的煤烟。
二人随着胡秋妹走进右首屋子,立即觉得浑身暖烘烘的。虽然有太阳,但室内和室外的温差还是很明显。
胡秋妹忙着给她们倒开水。屋子陈设非常简单,东北角一张古旧的小方桌,上有一个温水壶,一个不大的茶盘,里面放有四个透明玻璃杯。
进门左首,四根木头板凳围着一个正方形铁面回风炉,回风炉两用,除了烤火还可以当餐桌。整个屋子最豪华最值钱的物件应该就是这个回风炉了。
炉子上有她们最讨厌的一本数学书,两张数学试卷。试卷边还有一截未吃完的红薯。
房间地面是硬土,打扫得干干净净,墙壁虽然斑驳,没见有蜘蛛网。
二人正要坐下喝水,却被南面那堵金光闪闪的墙给吸引,两位姑娘不由自主走了过去。
墙上整整齐齐张贴了几十张奖状。什么奖励都有,校三好,县三好,市三好,校优干,县优干,市优干,卫生标兵,积极分子,道德模范……看得二人眼花缭乱。
那些奖状上有三个名字。有两个名字二人都知道,一个胡秋妹,一个胡冬元。有一个叫胡春生的,她们没听说过,没见过这个人。看奖状上的时间,胡春生最大。胡冬元最小。得奖状最多的是胡春生。
崔小文小声嘀咕:“胡秋妹有多少兄弟姐妹?个个都这么厉害。”
“胡秋妹,胡冬元是你弟弟吧?这上面胡春生呢?是你什么人?你们家都这么厉害。”易诗忍不住问。
“胡春生是我哥。厉害啥子?有啥子用?花花纸。”
胡秋妹站在炉子边苦笑着说道。
“花花纸,我只在幼儿园得到过。”易诗自嘲。
“我还是得到过好多,小学我都有好多张。后来花花纸就与我无缘了。”崔小文认真地回忆道。
“姐姐,你们吃红苕。烧熟了的。”
一个十二三岁的男生推开过道门,怀里捧着几个红苕走了进来,将手中的红苕轻轻放在炉子边上,没看二人,将炉子上的书、试卷、吃剩的红苕收在手中,轻轻带门退回去了。
厨房那边传来乒乒乓乓切菜声,胡秋妹妈妈在做菜。
“这是我弟弟冬元,在老村初中读初一,不爱说话。见了两位大美女,更害羞了。你们先吃两个红苕,马上就开饭。”
胡秋妹和两位同学开起了玩笑。没有外人,肚子也饿了,那香喷喷的红薯香味谁经得起诱惑。两个美女直接上手。胡秋妹也陪她们吃了一个。
一个红薯吃下去,垫了点底,人也来了精神。
每个人的嘴巴四周一圈黢黑,好像涂了一圈黑色口红。狼吞虎咽之时,谁也没发现,现在你说我,我说你,笑成一团。
“二姐,摆饭了。”胡冬元推开门通知大家,手中拿了一把筷子。众人齐努力,将桌子收拾干净,等菜上桌。
桌子上三菜一汤。一个炒萝卜片,一个凉拌萝卜丝,一个炒腊肉,中间一个素白菜汤。品种不多,但量很足。放在方桌上的是半锅红薯稀饭。
“晌午吃了做啥子?作业做完没?喊妈一起吃饭。”
胡秋妹过问弟弟的作业,看妈妈没到,让弟弟去叫。
胡冬元站起来,边转身边说道:“只有一道大题了。下午没其他事就放牛。”走出过道门,便向灶房那边喊:“妈,吃饭。”
“阿姨,吃饭。”易诗觉得阿姨没过来吃,有些过意不去,帮忙喊。
“我晓得了。我胃不好,不饿,你们先吃,我将猪草宰放锅头就来。我们农村没得啥子吃,喊你的同学吃饱哈,秋妹。”厨房那边传来母亲的声音。
“我妈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