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一个小故事,说明成祖在位时,把俘虏都安排在河间等地休养生息。后来有西凉部落造反,这些俘虏也躁动不安,差点造成民变。大臣于谦建议皇上,让这些俘虏的大小首领带领部下跟随大军去镇压湖州和贵州的民变,然后在那些地方驻扎下来。这样让对方不知不觉的迁徙就解决了危险因素,这就是高明的做法。
鲁麟是甘肃省副将,因为没有争夺到正将的职位,内心抱怨便以照料子女为由回到驻地。朝廷忌惮他的地方势力强大,所以褒奖鲁麟先主的功绩,使其因为愧疚而无理由抱怨,最后在当地长期毫无作为而病死了。
沐公家中士卒过万,势力强大。因为其犯了罪需要逮捕,但是又害怕遭到民变。首辅张居正就采取,提拔沐公儿子升官,并派专人去抓捕沐公,令家中士卒不敢妄动,最后又请求赦免其死罪,将其禁锢在南京。
这些高明的做法,解决了问题又消除了不利因素,把一切都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西部发生战事,大将阵亡,责任在于宦官监军。有人建议罢黜监军职位,皇帝问宰相吕公,吕工说可以让“都知”提名谨慎的宦官做监军,要是不胜任就一同治罪。翌日,“都知”就建议罢黜监军职位。这就相当于是自己提出削减势力,就不会怨恨到上书罢免的人身上。
吕公有一日看到同为宰相的李公提出来一个更好的计策,感觉到威胁。于是便上书皇帝,李公的公子才学出众,建议任两广总督,发挥能力。李家父子甚是高兴。然而父子两人分处异地,不能互相及时提醒,李公年纪大了容易健忘,最终被罢免宰相职位。直到这时候才明白这是中了吕公的阴谋。
汉朝,燕王作乱,刘邦派樊哙率军出击。有人散布樊哙的谣言,说要趁刘邦病重要杀他。刘邦召集陈平和周勃去杀了樊哙。陈平私下商议说,现在陛下是一时受到了蒙蔽,而樊哙又是建国重臣,吕后的妹夫,唯恐以后陛下后悔,我们不能杀他。建议用囚车押运回京,让陛下自己动手。在押运中,刘邦就去世了,陈平赶紧跑去和吕后说清楚情况,得到同情和理解,避免了杀身之祸。
刘表有两个儿子,刘宗和刘琦。刘琦看到父亲刘表特别喜欢小儿子刘宗,害怕有一天自己会有祸事。于是便请诸葛亮到高楼一聚,命令底下的人把梯子撤掉。告诉诸葛亮,今天你说的话只会进入我的耳朵,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请先生教我。诸葛亮看其诚意满满,便说,晋献公有两个儿子,申生留在国内遇到了危险,而重耳去了国外却反而安全。刘琦听懂了,第二天便向刘表请求外出镇守江夏,获得了安全。
唐玄宗要去泰山封禅,表明治国的成功。宰相张说担心这期间突厥会来攻打,于是和裴光庭商议。裴光庭建议,突厥是大国,一直请求我国和亲,我国犹豫不决。若是这时候派大臣过去述说,遣一个大臣过来一起参加封禅必定过来,其他周边小国肯定也会派人过来,那样就可以保证在陛下泰山封禅期间边境的安全。张说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就和皇上说了,两个人一同得到了嘉奖。
汉武帝时期,各诸侯势力强大,主父偃就建议皇帝。让诸侯可以把土地封给自己的子弟和亲戚,然后由皇帝进行确认封地。就这样,诸侯的土地越分越小,所有人都感受到国家的恩泽又有效的避免了诸侯强大而造反,一举两得。
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共同的事情。那就是在前方遇到险峰,后面是洪水的时候,要镇静下来。思考好全局之后再动手,一旦动手就要出其不意。要计划好各部分的内容,游刃有余,犹如庖丁解牛。
最近我在讲述的这些小故事都是历史,而通过看历史可以明白很多高明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可以跟他们学习。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提升自己能力,获得成长的方法。
我现在渐渐明白了我直播要说什么内容了,那就是分享这些小故事阐述的道理,然后把他们变成15秒到一分钟的短视频,吸引粉丝和流量。加油,兄弟们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