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寔,崔寔,崔寔是太尉崔烈的族弟。
崔皓是崔寔的儿子。
刘辩脑海中闪过太尉崔烈族弟崔寔的记忆。
由于崔寔距离汉末稍远,所以记忆不多,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崔寔写过《四民月令》。
这是两汉期间着名的指导农业的书籍,与《泛胜之书》齐名,可以说是豪绅地主经营庄园的手册。
甚至有人说,他更像是地主家的日记,每个月该做什么都记载的清清楚楚。
庄园的经营由宗族、亲戚、宾客提供劳动,种植多种作物;放养多种牲畜。
还有专门的学校教习各种手工业、纺织业、制造业等等。
以在庄园中达到自给自足,闭门罢市,形成一个小的生态单位。
从他的治国理念来说,以农为本位,拒绝商贾,算是顽固守旧。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四民月令》确实是指导农业发展的书籍。
这不,太后应该是听说崔皓种地经营庄园搞的好,于是特意征辟他来做偃师令,负责管理私邑。
如是想着,刘辩于是问道:“这偃师邑有多少良田和农户?”
崔皓:“......”
他犹豫了一下,想起丁冲之前说的话,暗想天子和太后的私事,也不是自己一个令可以置喙的。
于是开口汇报:“启禀陛下,计有良田八十七万六千三百一十五亩,合八千余顷;池塘......”
他刚开了个头,就把刘辩给愣住了。
良田八十多万亩,还在雒阳周边......这不收来屯田,简直是暴殄天物!
至于阿母何太后,她要这么多地也是浪费......
得找个什么理由呢?
如是想着,他连崔皓后面说的什么都没听清楚:“......僮仆一万三千二百八十三户,男丁两万八千......耕牛四千四百二十头,骡马八千三百四十二头,......鸡鸭鹅猪狗无算......”
说起偃师邑的一切,崔皓可以说是如数家珍,当然其中隐藏些人口和牲畜也是有的。
刘辩的思绪回转,正听到崔皓说收成:“今年麦子收成八十万石......已售出七十万石,得钱......”
“等一下!”
刘辩打断了崔皓的话,“收成八十万石,怎么会售出七十万石呢?”
按照他的理解,亩产大约一石没什么,太后的私邑不用交税赋也没什么。
但收成八十万石,怎么会售出七十万石,那一万多户僮仆不要吃饭啊。
崔皓解释道:“麦子一季亩产一石多,每年收成约有百万石,留下二十万石于僮仆、宾客,且不用上缴赋税,是故有八十万石。
售出七十万石,还能存下十万石。”
刘辩咽了口唾沫,道:“一百万石,僮仆宾客得二十万石,这岂不是十税八?那剩下的口粮,够他们吃么?”
崔皓道:“私邑的僮仆,又不需要缴纳算赋和口赋,连杂役也不需要。
只有这一项支出而已。
咱们这距离雒阳集市不远,农闲时节轻装男丁去城中做工,老弱妇孺多养些鸡鸭猪狗,再做些手工活,不说富足,倒也温饱。
比普通百姓,还要宽裕一些。”
刘辩:“......”
太黑了,他心中腹诽,但崔皓却是一本正经的理所当然。
而且他这般操作,不但僮仆们没有怨言,还比普通黎庶要过的好些。
那些普通黎庶过的又是什么日子?
他们的田赋可仅仅是三十税一啊!
见刘辩脸色发黑,崔皓想了想,解释道:“陛下,数万男丁,若是吃饱穿暖,闲暇时间便是无事可做。
无事可做,便会游手好闲,寻衅滋事,他们仗着是太后家的僮仆,欺压黎庶百姓,也是正常。
如此欺压横行,对太后,对陛下的名声也有影响。
偃师更是雒阳城下,臣如此行事,收成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