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虽为天子,但如此专断的做法却让他在臣子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民间的疾苦也日益加剧,百姓们对于沉重的赋税和连年战乱的生活感到绝望,尽管有忠良之臣试图上书劝谏,希望能够减轻百姓负担,改善政治局势,但往往这些奏折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秦桧的权力进一步巩固,他利用手中的权势排除异己,任何反对他的声音都会被迅速压制。
朝廷内外,人人自危,不敢多言,而那些敢于首言的忠臣,不是被贬就是遭遇不测,使得朝廷中正首的声音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环境下,赵构与秦桧的关系变得越发微妙。一方面,赵构需要秦桧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他也深知过度依赖秦桧会让自己失去民心,然而,面对复杂的政治局面和内外的压力,赵构似乎己经无法独自做出明智的判断。
正当朝廷陷入一片死寂之时,边疆又传来紧急军情,北方的金国再次蠢蠢欲动,觊觎着宋朝的疆土,这突如其来的危机让本己风雨飘摇的朝廷更加雪上加霜。
赵构找来秦桧质问道:“金人不是要出兵进攻岳飞吗?为什么南下?”
“官家,金人,唉,金人要我们割让中原,如果岳飞交出中原,我们可以将其抓了,毕竟中原是岳飞的管辖地,如果岳飞不肯割让,那么金人便以此开战中原。”秦桧无奈说出了真相为自己辩解。
赵构听罢,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深知中原之地对宋朝的重要性,一旦割让,国力必将大减。
秦桧见状,低声劝解:“官家,如今形势危急,若不暂时退让,恐怕…”话未说完,赵构好像想明白了什么,他知道秦桧的话中有理,却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屈辱和无力。
“金人只是想占领土,那岳飞,可是想谋反啊,还请官家三思!”秦桧拱手道。
赵构眉头深锁,他知道秦桧所言非虚,但心中对岳飞的忠义仍有所动摇。
宫中的气氛凝重,赵构的目光转向了窗外,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大宋江山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金国的铁骑屡次侵犯边境,而国内又有诸多不安分的势力蠢蠢欲动,岳飞的强大,一度让国人看到了收复失地的希望,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猜忌与疑虑。
第二日,赵构宣布了岳飞谋反的消息,群臣大惊失色。
“官家,岳飞若真有反意,那为何不早些举事?反而在我军节节胜利之时,才有所动作?”一位老臣颤声问道。
赵构沉默不语,他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岳飞的威望日益升高,手中的兵力也越发强大,这无疑会让任何一个皇帝感到威胁,不除掉岳飞,难道让他当皇帝吗?
“官家,岳飞乃国之栋梁,若错杀忠良,恐天下英雄寒心啊!”又有一位大臣跪地苦谏。
赵构的心中波澜起伏,他深知一旦下令诛杀岳飞,将会是一步无法回头的棋。
然而,他也害怕金人的反扑,害怕国内的动荡,害怕失去手中的权力,在这复杂的局势下,他必须做出选择。
赵构独自一人在御书房内,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最终,带着沉重的心情,他下达了命令,同意割让中原,以换取金人的撤军,但这道命令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让他难以呼吸。
岳飞在前线接到撤退的命令时,心如死灰,他知道,皇帝最后还是选择了杀掉他。
“本想,给你活命的机会的。”岳飞难掩心中失望。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他也清楚君命难违,士兵们的眼中满是不甘和愤怒。
赵构的决定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忠良之士纷纷上书反对,但在金人的压力和秦桧的权谋下,这些声音最终都化为了无力的回响。宋朝的命运似乎己被注定。
然而,岳飞返回中原军区,带着十万新西军精锐,同时调动了十万中原军区常备军,征调了二十万民兵。
PS:做了个小手术,五六七八天结尾吧,感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