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能够取胜,也必然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项羽之所以对刘邦生怒,除了张良分析的原因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刘邦竟然不经过项羽的同意便想自立为王。在项羽看来,刘邦当年可是主动投靠项氏的,正是凭借着项梁借给他的军队,才有了今日的成就,如今这种行为,明摆着就是背叛。
因此,在听完刘邦的解释后,从刘邦话语中透露出的意思来看,似乎并没有越过自己称王之心,项羽心中的怒火便也减弱了不少,便同意了项伯的建议,取消了攻打刘邦的命令,决定先看看明天刘邦前来谢罪的表现再说。
次日一早,刘邦便带着一百多骑兵护卫来到了鸿门的项羽营前,项羽得知后亲自出迎。
刘邦见到项羽,姿态放的极低,直接以臣子之礼相见,项羽见状面色一喜,连忙请刘邦入内,哪里还有半点生怒的样子。
刘邦跟在项羽侧后方,一边走,一边解释道,“臣与将军共同合力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我自己也没想到能先行入关破秦,在这里又与将军相见。现在因为小人的谣言,使得将军对臣产生误会,今日特来赔罪。”
项羽转头看了刘邦一眼,见其态度诚恳,且始终执臣子之礼,心中很是满意,便摆了摆手说道,“这乃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所说,如果不是这样,我又岂会生气?”
由于刘邦摆出一副愿意以项羽为主的姿态,双方的矛盾便也就此化解。毕竟,只要刘邦奉自己为主,即使其先入关中,也不过是相当于自己的部将罢了,如此自己岂不是能够按照“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名正言顺的称王自立?
想到此处,项羽心情大好,不仅没有再对刘邦生怒,反而命人摆布酒菜,亲切的挽留刘邦留下宴饮。
宴会上,项羽、项伯面东而坐,亚父范增面南而坐,沛公刘邦面北而坐,张良则面西陪坐。由于矛盾已经化解,双方的关系融洽了不少,宴会气氛十分欢快,只有一人心中十分不满,便是亚父范增。
范增早已看出刘邦不是池中之物,眼见其今日做派,非但没有被其表象所骗,反而更觉其心思深沉、能屈能伸,因此更加坚定了除之而后快的决心。
为此,范增在宴会上接连向项羽使眼色,想要让其除掉刘邦,然而项羽早已熄了杀刘邦之心,虽然收到了范增的示意,但却装作没有看见一般,根本没有予以理会。
见状,范增只好起身借故离开,找到将军项庄,对其说道,“君王为人宽厚,不愿杀死刘邦,但此人留之必成大患。你进去上前敬酒,敬酒之后请求舞剑,然后趁机将沛公杀死。如果今日将其放过,你我将来必然会沦为他的俘虏。”
项庄答应一声,转身入内向众人敬酒,然后对项羽说道,“君王与沛公饮酒,军营里也没有什么可作为娱乐的,我愿意舞剑助兴。”
项羽没有多想,同意了项庄所请,于是项庄拔剑起舞。然而无论项庄的身体,随着剑舞如何左摇右摆,他的眼睛却始终盯着刘邦,寻找着合适的下手机会。
一旁的项伯见状,一眼便识破了项庄的用意。项伯深知,若是刘邦今日被杀,那么双方的仇怨可就彻底无法化解了。生怕惹出事端,引发两军交战的项伯,便也连忙拔剑而起,与项庄舞在了一起,并始终用身体挡在刘邦身前,阻止项庄的刺杀。
陪坐一旁的张良,自然也看出了项庄的意图,眼见情形十分危急,便悄悄离席到外面找到樊哙。樊哙见张良出来,上前问道,“今日之事如何?”
张良急忙到,“如今形势十分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看似助兴,却是意图趁机刺杀沛公。”
樊哙听罢,急道,“这太危险了,请让我进去,定要护得沛公安全才是。”
张良点头应是,又连忙对樊哙附耳嘱咐了一番,“项羽素来喜爱壮士,你进去只管扰乱他们舞剑便是,你越是鲁莽,项羽越是喜欢”,又仔细嘱咐了一番樊哙说辞,樊哙听罢连连点头。
张良交代完毕,樊哙便带剑拥盾向着帐内闯去,守门卫士上前阻止,樊哙直接侧身用盾撞了上去,两个卫士应声而倒,樊哙掀开帘子入内,大喇喇地面西而立,对着项羽怒目而视。
项羽见状,不知发生了何事,立即手握剑柄挺身而起,问道,“来者何人?”
张良连忙陪着小心,上前解释道,“这是沛公的护卫樊哙。”
项羽听说是刘邦的部下,这才缓缓落座,并命人赏给樊哙一卮酒。樊哙拜谢之后,站在原地便一口气给干了。项羽见状,又命人赏给他一大块肉,樊哙也不客气,接过肉,将手中盾牌扣在地上,然后将肉放在盾牌上,拔剑切着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