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于联手攻楚之事却是绝口不提。
就在郦食其努力劝说齐王田广和齐相田横,汉齐局势极为微妙之际,出身赵地的辩士蒯通则前去拜见了韩信。
蒯通本名蒯彻,后因避讳汉武帝之名被记录为蒯通,其本为范阳人,也是一位口才极为出众的纵横家和辩士。
数年前,在陈胜部将武臣率兵北上攻掠赵地之时,蒯通便曾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一方面劝说范阳令投降武臣,另一方面又劝说武臣善待于范阳令,从而使得赵国各地纷纷望风而降,帮助武臣迅速平定赵地大片地区。不过,在与武臣相处了一段时间后,蒯通发现对方并非可成大事者,因此并未投入其麾下,在武臣自立为王后不久,蒯通便脱离了他的阵营,再次隐居于赵地。
“巨鹿之战”后,驻军赵地的项羽听说了蒯通大名,派人以爵位和封地前去招揽。蒯通对于项羽的军事才能固然十分钦佩,但当得知好友安其生多次为项羽出谋划策而不被采纳后,便意识到项羽同样难以成就大业,因此对于他的招揽予以了婉拒。
直到听说韩信平定赵地、劝降燕地,如今又率兵向东进发,这才再度出山,前来拜见韩信。
蒯通见到韩信后,便开门见山的对其说道,“将军奉命攻齐,而汉王又派兼有暗探身份的使者前去劝降齐国,难道有诏书命令您停止进军吗?不然您为什么停止不前呢?况且,郦生不过一士子,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劝降齐国七十余城,而将军您统兵数万,如今不过攻占赵国五十多城。将军为将数年,难道功劳还不如区区一个儒生吗?”
韩信听罢,认为蒯通所言有理,自己此前便因没有救援荥阳而被夺去兵权,如今汉王并没有给自己停止进攻齐国的诏令,若是自己再次违命不遵,会不会引起刘邦更大的猜忌。更何况,如果齐国真被郦食其劝降,自己统兵数年,难道还真不如一个儒生的三寸不烂之舌吗?
想到这里,又见历下齐军对自己确实没有防备,韩信果断下令,率领大军攻其不备,一战击溃历下齐军,然后率兵东进,趁着齐国没有反应过来,直扑齐都临淄。
韩信率领大军一路疾驰,前往临淄传信的齐军使者前脚进入临淄,韩信统率的汉军便紧随其后杀到了临淄城下。
临淄城作为战国以来的齐国都城,虽然城高墙阔,但由于项羽退兵之后,久不经战事,并未加强防御,猝不及防之下,在汉军的猛攻中,很快便呈现出城破败亡的迹象。
田广和田横得知消息,心想郦食其哪里是来劝说自己归降,分明就是诓骗自己放松戒心,配合汉军攻打齐国,遂一怒之下将其烹杀。
可是,即使杀了郦食其,也无法挽回齐军战败的局面。
得知临淄已经无法坚守,田广、田横与城中齐军皆弃城而逃,其中齐王田广向东逃至胶东郡的高密,丞相田横向西南逃至济北郡南部的博阳,将军田既率兵逃至胶东郡的治所即墨,守将田光则向西逃向东郡的城阳。
对于韩信,齐王田广也是早有耳闻,他知道仅凭齐国的兵马很难抵抗,于是逃至高密后,便立即派人向楚求救。
韩信则兵分两路,一路由曹参率领平定济北郡,确保汉军退路安全,另一路则由自己和灌婴统领,向东进军追击齐王田广。
项羽得知韩信攻入齐地后也是大惊,赵国的陷落就已经让楚军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局面,如果齐国再落入刘邦手中,汉军将从西、北、东三面对自己形成包围之势,到时自己必然会陷入处处设防却又处处受制的不利局面。
因此,即便齐国此前背叛过自己,但出于战局的考虑,项羽还是决定出兵救齐。可问题在于,派谁去救呢?此前自己两次率军东返,结果两次皆被刘邦抓住机会在荥阳发动反攻,有了前两次的前车之鉴,项羽哪里还敢再轻易离开荥阳前线。
思来想去,项羽最终决定以项佗为大将、龙且为裨将、周兰为亚将,统兵二十万救援齐国。
项佗、龙且接到命令,立即在西楚境内征调军队,然后率兵自楚地北上,于高密与田广军队会合后,屯兵于潍河东岸,韩信则屯兵于潍河西岸。不久后,平定了济北郡着、漯阴、平原、鬲、卢等地的曹参亦赶来与韩信会合,双方隔河对峙。
当时,有人向龙且建议说,“汉军远离国土,失利后无处可逃,因此作战必然全力以赴,锋芒锐不可当。齐楚两军于本土作战,士兵即便战败也可归家,因而极容易逃散。因此,不如深沟高垒、坚守不出,让齐王派亲信大臣去安抚已经沦陷的城邑,这些城邑的官员和百姓知道齐王还在,且楚军已经前来救援,必然会反叛汉军,如此一来汉军便失去了粮草供给,到时我们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