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可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免不了撤职、调任的命运,而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张释之。
张释之作为汉文帝的宠臣,为官刚正不阿,不论面对何人都能秉公执法,这固然不是坏事,但却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接受的。汉景帝刘启还是太子之时,便曾因没有按照规定在司马门下车,遭到张释之的弹劾,逼得汉文帝亲自道歉,薄太后亲自下诏赦免,这才没有遭到惩处。
正是由于曾经弹劾太子刘启的原因,张释之在汉景帝即位之后,便有些担惊受怕,有心称病隐退,却又担心招致更大的惩罚,有心当面向汉景帝谢罪,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后在王生建议下才硬着头皮向汉景帝当面请罪。
张释之因为长期秉公执法,在朝野之间拥有极高的声望,深得大臣和百姓的拥戴,汉景帝虽然对其心怀芥蒂,但刚刚即位的他,也不好对其予以惩处。面对张释之的请罪,汉景帝只能表示自己并不在意,还对其勉励了一番,以展示自己的帝王胸怀。
然而,等到汉景帝皇位稳固之后,廷尉张释之便被贬为了淮南相,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朝廷。
汉景帝用人虽然有自己的喜恶,但他毕竟不是昏君,他提拔的官员固然多以太子宫旧臣为主,但也能够做到知人善用,而不是一味的打击报复、任人唯亲。例如接任张释之出任廷尉一职的张欧,虽然不像张释之那般刚正不阿,却也是位为人厚道,待人和善的良吏。
张欧是开国功臣安丘侯张说幼子,曾因精通刑名之学,被汉文帝派去辅佐太子刘启,刘启本就主张宽法治国,因此精通刑名之学,且又身为忠厚长者的张欧继任廷尉,可以说再合适不过。
又如被汉景帝任命为郎中令的周仁。周仁是任城人,早年因医术高明受到汉文帝召见,后被汉文帝任命为太子舍人,周仁才能虽然一般,但却深沉稳重,能严守秘密,让其担任皇帝的近侍官员郎中令,同样再合适不过。
再如以平陆侯刘礼为宗正。刘礼是楚元王刘交第三子,按照辈分来讲乃是汉景帝的堂叔,在宗室之中乃是辈分较高的一位,以他来出任掌管刘氏亲族的宗正一职,无疑也是极为妥当的。
在汉景帝重点提拔的几位官员之中,名声最为显赫者,无疑当属晁错,早在汉文帝时,他便曾多次上书言事,屡受汉文帝嘉奖。
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晁错担任太子家令时,汉文帝令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被推举为贤良。汉文帝亲自出题,以“明于国家大体”等问题,考较他们的才能,在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之中,以晁错的回答最为优异,深受文帝嘉许,晁错也因此得以升任中大夫。
晁错在担任太子家令时,太子刘启便对其才能十分钦佩,一直视晁错为重要谋士,对其颇为倚重,因此在即位后不久,便将其提拔为了内史,负责治理京畿地区。
如上,汉景帝坐稳皇位之后,重点提拔的官员,多以自己为太子时的旧臣为主,汉景帝此举不但有益于组建自己的执政班底,同时也是对朝中势力的一种平衡。
当然,犹如当年功勋老臣对于贾谊等大臣的排挤一样,汉景帝大肆提拔太子宫旧臣的做法,无疑损害了文帝朝老臣们的利益,以至于这些老臣们对这些新晋大臣十分排斥,其中尤以丞相申屠嘉与晁错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
早在汉景帝还是太子时,便对晁错的才能智慧极为佩服,在登上皇帝宝座后,对其更为倚重,不仅时常单独召见讨论国家大事,对于他的建议更是言听计从。如此一来,晁错的官职虽然不算太高,但论宠信程度却远超三公九卿,汉景帝即位之初的一系列政策法令,都是经他一手修改订立。
眼见皇帝一有问题,便召见晁错单独商议,这让丞相申屠嘉等朝中大臣完全成了摆设,不仅难以得到皇帝的召见,所提建议更是多次被驳回,这怎能不让他们忌恨,因此申屠嘉等文帝旧臣皆视晁错为眼中钉。
当时,由于内史府修建于太庙围墙里的空地上,大门朝东,晁错出门时要先向东出门然后再绕到南边,为了方便出入,晁错便命人向南开了两个门,并因此凿开了太庙的围墙。
此事传到申屠嘉耳中后,早已对晁错不满的他,决定利用此事做文章,意图扳倒晁错。为此,申屠嘉联络朝中大臣,以毁坏太庙之罪上书汉景帝,请求诛杀晁错。
然而,由于联络大臣太多,还不等他们上奏,事情便遭到了泄露,晁错得知消息后,连夜入宫拜见汉景帝,将事情的原委详细告知了皇帝。汉景帝听后,认为拆毁太庙围墙并非什么大事,对晁错表示不必在意。
次日上朝,申屠嘉当廷弹劾晁错,以晁错擅自凿开太上皇庙的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