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兵出关平叛,栾布等旧臣亦随之被启用。而晁错在得知消息后,虽然心有怨恨,但也知道汉景帝是受形势所迫,只得闭门居家等死。
汉景帝虽然被迫做出了妥协,但对于晁错这种忠心辅佐的大臣,又哪里能说杀就杀,纵使袁盎、窦婴等人已经领命出发了十多天,但汉景帝却迟迟没有下达诛杀晁错的诏书。
眼见皇帝难以最终下定决心,丞相陶青(开国功臣、开封侯陶舍之子)、中尉陈嘉(开国功臣、复阳侯陈胥之子)、廷尉张鸥(开国功臣、安丘侯张说之子)等人,联络大量功勋集团和文帝旧臣联名上书弹劾晁错,要求将其满门抄斩。在满朝文武和在野功勋的步步紧逼之下,汉景帝在权衡利弊之后,只得批准了这道奏章。
为免夜长梦多,在取得汉景帝的诏书之后,中尉陈嘉立即命人在长安东市设置法场,而他自己则亲自携带诏书前往晁错家中,谎称汉景帝召晁错入宫议事。
已经在家中等死十余日的晁错,还以为事情有了转机,于是立即换上朝服,登上了陈嘉的车驾,随其一同入宫。
然而,当车马经过长安东市时,陈嘉却命人停车,并在晁错略显迷茫的眼神中起身下了车。还不等晁错开口询问,只听脚步声起,不知从何处涌出大队士兵,将晁错连同车马围了个水泄不通。
在士兵的层层包围下,陈嘉从怀中取出诏书,当场向晁错宣读。诏书宣读完毕,晁错已是面如死灰,陈嘉一招手,立即便有几名士兵上前,将晁错从车上拖了下来,绑缚起来押赴刑场。
最终,在长安百姓的围观之下,晁错被处以腰斩。
正如所有人的预料,晁错之死根本不可能平定叛乱,深入叛军军营的袁盎,非但没能说服刘濞撤军,自己反倒是差点被刘濞所杀,幸好曾经的部下相救,这才得以侥幸逃走。
晁错被杀的唯一作用,恐怕就是让天下人看清了吴楚等诸侯王叛乱的真实面目,而吴王刘濞则认为汉景帝之所以诛杀晁错,乃是畏惧了自己率领的叛军,认为汉景帝和朝廷软弱可欺的他,更加有恃无恐,干脆自立为东帝,正式与朝廷分庭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