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 > 第87章 夭折的改革

第87章 夭折的改革

至于御史大夫直不疑,同样也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官员,即便是受到猜忌冤枉,也很少主动辩驳,而是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清白,然而他同时也是一位黄老道家学说的坚定支持者。

建元元年(前140年)六月,在尝试数月都没能搞定丞相卫绾和御史大夫直不疑后,汉武帝最终下定决心,决定撤换丞相和御史大夫。

不久,汉武帝以“景帝患病时官府中多有无辜受冤的囚犯,位居高位却未能匡正”为由,罢免了丞相卫绾和御史大夫直不疑。

一连撤换两位高级官员,汉武帝也担心遭到外廷的再度反对,于是他选择了由魏其侯窦婴继任丞相一职,并重设太尉一职,以武安侯田蚡充任,同时任命牛抵为御史大夫。

汉武帝即位之初,以太皇太后窦氏和太后王娡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在朝中具有很大影响力,就连皇帝刘彻也必须“奏事东宫”,时常向太皇太后和太后汇报请示国家政务。而魏其侯窦婴不仅在“七国之乱”之后声望极高,而且乃是窦太后的侄子,虽然姑侄两人曾因储君之事闹得很不愉快,但毕竟是自家亲戚,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矛盾早已化解于无形,景帝晚年罢免丞相刘舍时,窦太后还曾多次建议由窦婴接任丞相一职;武安侯田蚡虽然此前只是太中大夫,但他却是太后王娡同母异父的弟弟,也算是外戚出身。汉武帝选择重用这两人,显然是有意借助窦太后和王太后的力量,压制外廷的反对声音。

窦婴和田蚡虽是外戚出身,但自身也确实颇有才能,尤其是两人并未受当时主流的黄老道家思想影响,反而都极为喜好儒术,这与同样推崇儒家思想的汉武帝不谋而合,在窦婴和田蚡的辅佐下,汉武帝皇位逐渐稳固。

不久后,在窦婴和田蚡的推荐下,汉武帝以赵绾取代牛抵出任御史大夫,又任命王臧为郎中令。赵绾和王臧皆是鲁诗学和春秋谷梁学大儒申培的弟子,同样推崇儒家思想,其中赵绾在刘彻还是太子时,曾担任太子少傅教导过刘彻。

至此,以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为主的新一届执政班底形成,由于四人皆崇尚儒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改革事宜也随之被重新提上日程。

同年七月,被重用的赵绾和王臧,很快便向汉武帝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他们不仅草拟了天子出巡、封禅和改换历法服色的制度,而且建议按照古制在长安城南修建宣明政教的明堂,作为朝会诸侯的地方,并向汉武帝推荐由自己的老师申培来主持明堂事务,汉武帝于是以公车召迎已八十多岁的申培公入京。

为了限制、规范诸侯和权贵无礼无法的乱妄之行,在窦婴和田蚡的建议下,汉武帝诏令所有列侯(为避汉武帝讳,彻侯改称列侯)全部返回自己的封地,并鼓励检举皇亲国戚中违法乱纪之人,将窦氏家族和皇族成员中品德不好、违法乱纪者全部开除族籍。同时,诏令各地包括各封国、诸侯领地开放城门,不得私设关卡限制往来出入,以打破地方割据。

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无疑极大的触动了列侯和宗室勋贵们的利益,引发了他们的强烈不满,由于朝政已被改革派所把持,这些人便都聚集到了太皇太后窦氏身边告状,并不断诋毁新政。

窦太后乃是黄老道家思想的坚定支持者,她将《老子》列为了皇家子弟教育的必读书目,皇帝得读,太子得读,就连窦氏宗族子弟也必须得读。因此,当得知孙子汉武帝走上“独尊儒术”的政治路线后,窦太后当然不能容忍,立即要求刘彻废弃儒学而采行黄老之道,恢复文景时代的“无为之治”。

不久,赵绾和王臧的老师申公入京,在初步了解了改革形势之后,申公对于此次改革的前途十分不看好,他对汉武帝说道“为治者不至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意思是说,改革并不是你说怎样就能怎样,而是要看你可以做到怎样,此番言论不禁让汉武帝陷入了沉思当中。

纵使有窦太后的反对,有老师申公的不看好,身为改革派的赵绾和王臧却并未退缩,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行,两人于建元二年(前140年)十月直接上书汉武帝,建议汉武帝治国理政不必再向窦太后请示。

窦太后最初虽然对汉武帝的改革所不满,但她却并未选择强力干预,而只是希望汉武帝能够放弃改弦更张,然而赵绾和王臧的这番话却彻底激怒了窦太后,窦太后怒斥赵绾又是一个新垣平,并命人查访赵绾、王臧不法之事。

恰好这个时候,淮南王刘安来朝,窦太后为了警告汉武帝,命人给予淮南王刘安远超诸侯王的超高规格接待。

在改革派和保守派冲突日益加剧的局势下,窦太后突然做出这种安排,难免让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