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怒,因为李陵坚决请求出战,汉武帝为了他不得不调整战略部署,已经为此耽误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如今大军好不容易准备停当,若是继续耽误时间,再错过了秋天,那么今年的出兵计划可就彻底搁浅了。
汉武帝看着奏疏,怀疑李陵这是请战之后又后悔了,乃是因为不想出兵,这才指使路博德上书,于是传召路博德,对其说道,“我原本想调拨马匹给李陵,他却说要以少击众。如今匈奴侵入河西,速带你部赶往河西,守住钩营之道”。
,!
紧接着,汉武帝又命人传令给李陵,“必须于九月出兵,沿险要的遮虏障出塞(即居延塞),到东浚稽山南面龙勒水一带,徘徊以观敌情,如果没有发现匈奴军队,就沿着浞野侯赵破奴走过的路线前往受降城休整,并将情况派快马回报朝廷。此外,你与路博德说了些什么?一并上书说清楚。”
至于李陵是如何答复汉武帝的,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经过路博德这么一闹,汉武帝的战略部署再度发生改变,李陵的五千步兵变成了佯攻部队,攻击方向则变成了西迁的单于庭方向,目的是吸引单于和左贤王的注意力;路博德和公孙敖的军队则变成了阻截军队,目的在于切断单于庭、左贤王和匈奴右部的联系,阻截匈奴援军,防止单于和左贤王出兵救援匈奴右部。
如果各路军队真的按照汉武帝的部署行事,那么此次出战将会极为顺利。作为佯攻军队的李陵,虽然率领的多为步兵,但汉武帝却并未要求其与匈奴主力作战,只需要到浚稽山南麓一带晃悠一圈,如果能够发现匈奴的散兵游勇,打上一仗更好,如果没有发现,就退回受降城休整坚守,只要能吸引且鞮侯单于和左贤王的注意力,便算完成了任务,并不需要他正面迎敌,即便且鞮侯单于和左贤王出兵来攻,也可先敌一步退回受降城,凭城坚守,不至于遇到危险。
就算且鞮侯单于和左贤王发现了上当受骗,向西救援右贤王,路博德和公孙敖的军队也可切断他们的救援之路,只要为李广利的主力军队争取到足够的撤退时间便足以。
不过,汉武帝显然低估了匈奴的实力和各路将领犯错的能力。
首先说匈奴的实力,在汉武帝看来,虽然此时距离“漠北之战”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年,但他并不认为当初遭受重创的匈奴,已经恢复了一战之力。然而,汉武帝却少考虑了一点,匈奴这种游牧民族并不同于中原农耕文明,由于管理粗放、生产方式落后,他们恢复国力并不需要考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等因素,只要男丁人口恢复上来,便重新拥有了一战之力。漠北之战后,匈奴远迁漠北休养生息,历经近二十年,他们的人口早已恢复,虽说暂时尚且无力与汉朝正面进行大规模作战,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出兵作战的能力。
再来说汉军将领犯下的致命错误。可以说,正是由于李陵立功心切擅作主张,导致汉军原本的作战计划全部泡汤。
李陵率领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之后,向北行进了近三十天,到达浚稽山扎营,然后将所经过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派手下骑兵陈步乐回朝禀报。汉武帝召见陈步乐后,询问前线情形,陈步乐表示李陵带兵有方、将士死力效命,汉武帝闻言十分高兴,甚至还任命陈步乐为郎官。
然而,李陵率兵抵达浚稽山后,却并未按照原定计划退回受降城。由于沿途没有遇到匈奴军队,一心想要立功封侯的他,在毫无斩获的情况下,竟然选择了滞留浚稽山寻找匈奴军队,真的准备实现对汉武帝的承诺“以少击多”。
且鞮侯单于得知有数千汉朝步兵进抵浚稽山后,一时间摸不准汉军目的何在,于是调集三万骑兵南下迎击汉军,即便如此仍不安心,担心汉军另有诡计的他,又命人传讯左贤王率领大军南下浚稽山会和。
且鞮侯单于率军抵达浚稽山一带后,派兵探查得知汉军的确只有数千步兵,而且周边并无汉军主力埋伏,且鞮侯单于这才放心率军对李陵发动了进攻。
李陵遭遇匈奴主力后,最初倒也没有慌张,他率兵驻扎于两山之间,以大车作为营垒,充分利用地形降低了四面接敌的风险。阵型布置完毕后,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前排持戟和盾,后排用弓和弩,命令手下士兵道,“听到击鼓就进攻,听到鸣金就收兵”。
李陵布阵的同时,匈奴大军也对李陵完成了合围,见到汉军人少,匈奴大军径直扑向汉军营垒。
李陵虽然兵少,但却都是常年跟随他,经其一手训练的精锐军队,纵使面对数倍于己的匈奴大军也能做到毫不慌张、沉着应对,随着李陵的一声将令,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