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气候特点和土壤墒情适当调整。播种方法采用耧条播,行距25厘米左右,播深4-5厘米,播后适当镇压。
- 田间管理:出苗后要注意防止“灌耳”和“烧尖”。两叶期进行间苗,4-5叶期定苗。中耕一般进行三次,第一次在5片叶时进行,深度5-6厘米;第二次在第一次中耕后10-15天进行,深度8-10厘米;第三次在抽穗前进行,注意浅锄,避免伤根。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生长情况适时追肥,拔节孕穗期可结合中耕、灌溉追施一次氮肥。同时,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如黑穗病、红叶病、蚜虫等。
3. 稷:
- 选地与施肥:选择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播种前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提高土壤肥力。
- 播种时间:一般春季的5月份和秋季的8月底到9月初是较好的播种时间。
- 播种方法:有条播、撒播等方式,条播可保证合理密度及产量,也便于田间管理。播种深度一般为3-5厘米。
- 田间管理:稷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光照,要注意及时浇水和除草。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时追肥,以促进植株生长和提高产量。
4. 麦:
- 选种:选用品质优良、单株生产力高、抗逆性强、经济系数高、不早衰的良种。
- 整地施肥:播前进行精耕细整,翻耕深度旱地20-25厘米,稻茬地15-20厘米。同时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无机肥结合施用,改善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 播种:播种前要进行药剂拌种或直接选用包衣种子,以防治病虫害。根据小麦品种特性、播种期确定播种量,一般在田间持水量为70%-80%时播种,有利于出苗。
- 田间管理:及时进行冬灌,保证小麦安全越冬。在返青拔节期、孕穗期等关键时期适时追肥浇水,同时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如蚜虫、锈病、白粉病等。在小麦生长后期,要注意防止倒伏。
5. 菽(豆类):
- 选种:选择适合当地种植、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品种。
- 整地:豆类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疏松、肥沃的土壤为宜。播种前进行翻耕,深度在15-20厘米左右,并施入基肥,如腐熟的农家肥等。
- 播种:根据不同的豆类品种,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和方法。一般可采用条播或穴播,播种深度为3-5厘米。
- 田间管理:豆类生长期间要注意及时除草,保持田间清洁。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时追肥,特别是在开花结荚期,要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如豆荚螟、蚜虫、锈病等。
以下是“稻、黍、稷、麦、菽”防止病虫害的方法:
一、稻
1. 病害防治:
- 稻瘟病: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发病初期可喷洒三环唑、稻瘟灵等药剂。
- 纹枯病: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发病初期可使用井冈霉素等药剂进行防治。
- 白叶枯病: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避免深水灌溉和串灌。发病初期可喷施叶枯唑等药剂。
2. 虫害防治:
- 稻飞虱: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合理施肥,增强水稻抗虫性。可使用吡虫啉、噻虫嗪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 二化螟:冬季消灭越冬幼虫,实行轮作。在幼虫孵化高峰期可使用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防治。
- 稻纵卷叶螟:合理施肥,适时晒田。可使用甲维盐、茚虫威等药剂防治。
二、黍
1. 病害防治:
- 黑穗病:选用无病种子,进行种子消毒,如用福尔马林溶液浸种。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
- 红叶病: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发病初期可喷洒病毒灵等药剂。
2. 虫害防治:
- 蚜虫:清除田间杂草,利用蚜虫天敌如瓢虫、草蛉等进行生物防治。也可使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喷雾防治。
- 粘虫:采用糖醋液诱杀成虫。幼虫期可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防治。
三、稷
1. 病害防治:
- 锈病: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性。发病初期可喷洒三唑酮等药剂。
- 黑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