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我出生偏远的山村 > 第70章 种地发展史

第70章 种地发展史

居生活,并且在农业生产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

中国种地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以下是中国种地历史的一些重要阶段和发展情况:

1. 新石器时代(约 年前 - 4000 年前):

- 作物起源:这一时期,人们开始选择通过种植粮食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中国本土培育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粟、稻、黍、菽等。黄河流域已经开始种植粟,它是中国北方原始农业的开端;南方则以稻作农业为主。例如,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遗存,证明了当时水稻种植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菽即豆类,特别是大豆,发源于中国,到商周时期,大豆已被用来制作大豆油。

2.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 2070 年 - 公元前 771 年):

- 农业技术初步发展: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主要还是以石制、木制农具为主。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掌握了一定的农田灌溉技术和施肥方法,农业生产逐渐走向精耕细作。例如,《诗经》中就有不少关于农业生产的描述,反映了当时农业的生产情况。

- 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土地被划分为方块状,中间的为公田,周边的为私田,庶民需要先耕种公田,再耕种私田。这种土地制度对农业生产的组织和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 年 - 公元 220 年):

- 农业政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均田制等政策,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汉朝时期,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农业,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农耕的政策,如减免田赋、兴修水利等。

- 技术进步:铁制农具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牛耕技术逐渐普及,使得耕地更加省力高效;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显着成就,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为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力保障,极大地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 220 年 - 589 年):

- 作物种植变化: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北方逐渐形成了以小麦为主的农业体系,而南方则继续发展水稻种植,并且水稻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双季稻开始出现。

- 农业技术交流:随着民族的融合,北方的农业技术和作物品种逐渐传播到南方,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5. 隋唐时期(公元 581 年 - 907 年):

- 农业经济繁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经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出现了曲辕犁等新型农具,提高了耕地效率。

- 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均田制,按照人口和劳动力分配土地,保证了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可以耕种,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6. 宋元时期(公元 960 年 - 1368 年):

- 农业技术创新:宋代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推广了秧田法和田块制等种植技术,提高了水稻产量;发明了龙骨水车等灌溉工具,提高了灌溉效率。元代时引进了玉米等作物,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江南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7. 明清时期(公元 1368 年 - 1912 年):

- 作物引进:马铃薯、甘薯等外来作物开始传入中国,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这些作物适应性强,产量高,对于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 农业商品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农民种植的农作物不仅用于自给自足,还用于出售,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贸易。

总之,中国种地的历史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农作物种类不断丰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时代的种地历史呈现出复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制度与生产关系:

- 土地集中严重:民国时期,土地兼并现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