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下,也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本地区低空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策响应:截至2023年12月,多个地区出台的政策集中于发展低空旅游等新业态模式,以及规范低空空域管理体系。例如,湖南省成立通航发展集团作为国有企业,承接通航运营、飞行服务、低空监视和产业发展等关键职责。
地方性法规与规范性文件:深圳市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成为全国首部关于低空经济的地方专项法规,从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产业应用、技术创新、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
试点与示范区建设:民航局支持地方设立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推动企业在江西、陕西、四川等地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促进低空产业发展。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首个地方低空经济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深圳成立,标志着深圳市在低空经济标准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低空经济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地方政策与实践的结合,不仅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为行业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实践案例,推动了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
7. 挑战与风险管理
7.1 产业制造端的挑战
尽管中国在无人机制造方面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但整机厂家的缺失导致产业链中的企业多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影响了整个低空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据中国民用航空局数据,2023年中国注册无人机数量达126.7万架,无人机飞行时长达2311万小时,但整机制造能力的不足限制了产业的进一步整合和协同发展。
7.2 市场运营的不足
低空服务体系的中端方面,包括飞行维修与技术支持、运行服务、信息服务等,存在不足。尽管直升机观光、空中游览等场景已初具规模,但低空消费市场的活力还未充分激发,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开拓和运营。例如,无人机末端物流成本高昂,每单成本约40元,而消费者支付意愿仅在5元到7元之间,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压力大。
7.3 产业体系规划的缺失
各板块和条线之间缺乏整体谋划和协调性,导致资源利用不够高效。例如,无锡市虽已形成多个航空航天产业园区,但仍需更加系统地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加强不同板块和条线之间的协同配合。
7.4 安全保障的挑战
随着无人驾驶航空器数量的爆发式增长,部分低空空域已显得拥挤,如何确保低空飞行器的安全性成为挑战。民航局发布的《民用微轻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识别最低性能要求(试行)》旨在提升微型、轻型、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可靠被监视能力,但实际执行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7.5 法规标准体系的完善
目前,中国与低空经济产业有关的立法仍处于早期阶段,空域管制、数据安全、个人隐私等领域的法律规定仍有待完善。例如,尽管《航空器飞行条例》提供了原则性规定,但缺乏细化的隐私保护规定,导致实践中存在监管空白。
7.6 环境保护与噪音控制
低空飞行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噪音控制也是发展中需要重视的问题。选择环保的航空燃料和推进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控制低空飞行产生的噪音,是保障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措施。
7.7 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专业人才短缺将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需要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培养大量的技术研发和运营管理人才,包括飞行器设计师、软件工程师、操作员和管理人员等。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未来五年内,低空经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将增长超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