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神,平常一句话,他便听出其中漏洞。
陈召收拾心情,倒是找出一个理由,娓娓解释一番:
“适才孔明兄说,元直在彼处做军师,曾听人说起徐元直的故事,因此猜测,军师就是徐元直。”
诸葛亮看着陈召,再次颌首,只是眼中依旧有些疑惑,幸好没有追问下去,回道:
“以前的时候,我们俩人关系尚可,自他投到刘玄德处,算算已有多年未见。”
陈召在心中大惊,照这么说,两人算是交情有限,即便日后徐庶离开,怎么会走马荐诸葛?
百思不得其解。
只是万万不能让诸葛亮到刘表处,打算先稳住他,以后再想办法,便说道:
“既然如此,孔明兄,何不去访问他一番,让他做个引荐,岂不是一件美事?”
诸葛亮摇摇头,笑道:
“元直虽智,且心胸宽阔,怎奈出身不佳,在人才之事上,人微言轻,又为母所牵,所图并不算鸿大,他怎肯让贤?”
陈召琢磨一下,不明白诸葛亮的话,直接问道:
“孔明兄,这是何意?”
“凡一方君主,都不会让手下一派坐大,元直以孤臣之态,才能安坐军师之位,统领诸将,他若是举荐我为高位,有安插党羽之嫌。”
停顿片刻,接着说道:
“刘玄德虽宽宏仁德,但手下众人,岂能安居我们俩人之下?此事久必成患,反而不美,元直多智,也肯定能想到这一点。”
陈召这才明白,心中感叹,不愧是诸葛亮,只此一点,便超众人远矣!难怪他知道徐庶在刘备处,这么多年不去交结。
估计不想徐庶为难。
暗暗揣摩一下,又领悟出诸葛亮话里的另一层意思,他心怀壮志,也不愿屈居在徐庶之下。
两人又聊上一阵,此时雨停,诸葛亮起身告辞:
“阿召,过两日我便去襄阳,此地不是久留之处,你心思缜密,见识惊人,不如跟我一同前去,相互也有个照应。”
陈召闻言大喜,等这一刻已经很久,马上微笑回应:
“为图兄之盛名,召,愿效犬马之劳,今后兄谋事前,我思事后,定会所向披靡,只是要容我好好地考虑一下!”
试想一下,事前诸葛亮加上事后诸葛亮,是一种怎样的组合?可纵横天下否?
曹贼无处可遁矣!
诸葛亮虽然觉得陈召话语有些奇怪,并未说什么,轻轻点点头,这才告辞,沿着泥泞小路信步而行,不久发出低沉的歌声: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好一首《梁父吟》!
只是独响秋风中,有些萧瑟。
陈召回过神,他并不是真的要去荆州,而是想留个由头,让诸葛亮不会不辞而行。
他的选择,依然是刘备。
只是有个大麻烦摆在他的面前,这个千载著名的三顾茅庐,怎么才能发生?
南阳卧龙,如何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