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是知道自家二哥的心思的,若是他们上表请将太妃接出宫奉养,胤礽怕是乐意得不得了。
但是没办法,能决定这件事的是行宫里养病的太上皇,胤礽这个新帝说了也不能算数的。
除了这些以外,因为新皇登基,大赦天下,戴梓能光明正大地带上家人回京了。
戴梓此人专攻火器,于人情世故上并不敏感,但是也不是那种好与人结怨的性子,因此与他有龃龉的主要还是那些由传教士转而在朝中任官的洋人。
不过现在朝中任职的传教士已经没多少了,在康熙朝任职的传教士都是早期的时候入宫的。
康熙朝后期皇子纷争显然让朝局糜烂,虽然依然有传教士在京城中活动,但是却没有多少人入宫为官了。
即使有,也只是做画师这种不能参与朝政的宫廷官职。
新皇的兄弟里,就只有小时候被洋人御医救过的胤禟府上还有洋人活动的痕迹,其余人包括胤礽都对洋人不是很感冒。
正和元年,需要胤礽处理的朝政除了国内的政事以外,还多了许多与外国的纷争,都是藩属朝贡的时候上报上来的。
朝鲜的使臣被胤礽厉声呵斥,一时战战兢兢,不住叩头,道是下国路途遥远,入贡启程的时间早,竟是不知上朝有皇位更迭之大事,实是有罪,还请上国宽恕,让他们得以补上贡物。
这个理由,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胡说。
嗨呀你们朝鲜不得了啊,随便找个理由就能把事情混过去哦?
但是胤礽还不准备马上对朝鲜动手,就算现在出兵,也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毕竟一旦动手,估计就是亡国之战了,那么朝鲜越作死,他日后越好找理由。
而且大清现在国库空虚啊,底下的藩属之国一朝贡,就要赐下大量的金银财宝作赏赐,上贡的东西的价值和赐下去的根本就不能比,胤礽不是很愿意。
借着这个名头,胤礽虽然应允了朝鲜补上贡物的请求,但是赐下去的赏赐价值是不能与以前相比的,朝鲜的人也不能说什么。
另外一方面,则是越南黎朝使臣入京觐见,其国内的阮氏政权也派人来大清请求册封。
越南如今的统治皇朝是为黎朝,但是权力被掌握在权臣家族郑氏家族之手,郑家家主号称郑主,无国君之名,有国君之实。
但是郑主统治的区域限于越南北方,南方被阮主统治。
越南南北分裂多年,阮氏政权亦是根深蒂固,如今大清新君继位,阮氏政权也派了使者来,力图得到上国的加封承认。
因为正式割据,阮氏政权使用的年号与黎朝这边不同。
阮氏如今的年号唤作福淍,今年是大清正和元年,阮氏福淍十三年。
他们是福淍十二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一年的时候派使者入的广州,请求大清予以加封。
因为当时是胤礽这个太子监国,事情就拖到了正和元年。
等到年号确定下来以后,上辈子被断然拒绝的阮朝这次反而有了被大清承认的机会。
因为黎朝现在使用的年号,也是正和,阮氏的福淍十三年,是黎朝的正和二十四年。
这就很尴尬了。
因为郑主致力于交好大清,以稳固他们在越南北部的统治——在郑主治下,上至黎朝宗室、朝臣下至普通农民,都有过造反的举动——所以大清一直以来也承认郑主所属的黎朝这边是越南正朔。
大清册封的还是黎朝之君,承认他们是“安南国王”,可是对郑氏一直很亲厚。
属国在自己国内使用的年号,大清也不会去管,而且大清是上国,底下的属国进上的贺表上,国主用的都是大清册封他们的名称,譬如越南,他们的国君贺表上应是自称“安南国王某某”,而不是什么永统帝、正和帝。
所以一直到胤礽的年号确定下来,越南的使臣听见大清新皇的年号以后面有异色,才发现这年号的确定出了问题。
胤礽一点都不想换年号。
他觉得这个年号挺好的,凭什么要换?
虽然这个年号,越南的黎朝用得早,但是大清是宗主国,黎朝不过是大清的藩属,换而言之就是臣子,哪有君王为臣子避讳的?
总而言之,就是不讲理了。
而且册封阮氏政权也有一个好处,越南的南北分立已成既定事实,大清其实只能算是越南北部的黎朝的宗主国,对阮氏那边的事情是不好插手的。
册封了阮朝以后,名正言顺,事情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