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小说杂拌 > 默认卷(ZC) §无事忙侃山(上)

默认卷(ZC) §无事忙侃山(上)

“无事忙”三字见诸于文字,最早怕是《红楼梦》,大观园的小姐们给贾宝玉起了这么个雅号。这个雅号起得不错,既无事又忙,是矛盾统一体。我从北京人口语中也听到过这个词,但不知是《红楼梦》作者从民间吸取的智慧还是老百姓从《红楼梦》书中搬来的学问。小时听到这个词只觉好笑,既然无事怎么还忙呢?年过花甲之后才体会到人活一生能修炼到身外无累心中无事的地步,实在是难得的幸福境界。退休生活有点近似。我虽尚未退,便有意地推掉一切俗务,先行实习,实习的收获是,发现真的什么负担都没有了,整天躺在床上看天花板,坐在街头数汽车,也不是打发日子的好方式。人在没什么正经事可干时,最好找点可干可不干的事忙活着。彻底停摆,反会减寿。(以上说的不包括狠斗私字一闪念,发挥余热不偷闲的革命者,只指我这类不成气候的老人。)

这样我就应天津一家报纸之约,开了个专栏,名之曰“无事忙杂记”。

不久前,中国医药报的朋友,约我为该报也写点东西。我本想偷懒推辞,一看该报信封,心有点活了。他们地址在陶然亭!我在陶然亭旁度过数十春秋。收到那里来信,有故友重逢之感。

常去陶然亭的人都知道,那里有的亭子无名。却未必知道还有的亭子是有名无亭(从历史上说,“陶然亭”就不是个亭子。这我在后文中再说)。文化大革命后期,我们一些在陶然亭避难的人还共同建立一座亭子,经荀令文兄命名为“侃山亭”,因为天天有一群人坐在这亭里侃大山!十几年过去,当年亭友逐年减少,真所谓“旧朋去散尽,余也等轻尘!”我给这组闲文起名叫“无事忙侃山”,以示纪念。

“无事忙杂记”以写天津掌故旧闻为主,既叫“杂记”,就带有正经味,值得一记。这“无事忙侃山”,就纯属闲侃了。看时解闷,看完权当耳旁风,甭叫真,甭记忆,别在这上边找学问,免得瞎耽误工夫。闲言表罢,书归正传,还从陶然亭侃起。

现在外地人到北京,总要看故宫、长城、颐和园。这合情合理。但千万别产生误解,以为这就是老北京的生活环境。不是这么回事。辛亥革命前故宫和颐和园是皇室禁地,长城只允许军队把守,跟北京平民没有关系。皇宫、边墙(长城根下的人这么称呼它)之外,还有另一个北京。把北京比作一座宝塔,故宫、颐和园只是塔尖上赤金的宝顶。下边还有十三层,那才是塔的主体。民间另有民间的名胜和景点。

举例来说,清末民初时,北京的文人学子不知故宫什么样,没人奇怪(多数人都没去过),若没游过陶然亭,就有冒充斯文之嫌了。还有一节,经过几十年风雨,北京许多古迹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唯有这陶然亭,不仅没颓圮,反而鸟枪换炮,大加发展。就凭这两条,陶然亭就有了学问。

如今的“陶然亭公园”真是个以亭取胜的园林了,在湖水之滨,杨柳深处,仿造了各式名亭、古亭。在复制的“兰亭”下还有曲水流觞,再现了王羲之写兰亭序时的环境气氛。谁能想到这片以“亭”闻名的景区从前并没有亭子!

陶然亭以前不仅没有亭子,而且也没多少景致可观。元明两代,这里只是几座烧砖瓦的土窑和挖土挖成的深坑,久而久之坑中储了水,并和城外的河流沟通成一气,便有了一弯翠湖,数亩苇塘。此外无景可观,无奇可探。它的出名,是占了天时、地利两项优势。

先说地利:当年各省赶考的举子,有两条进京路线。一条走水路过通州,在东便门登岸,一条走旱路经宛平、卢沟桥进广安门。水旱两路的文士们来到前门外都筋疲力尽了,便要投宿,前门外旅店业就发达起来。各省会馆也大都设在此区。包括鲁迅先生借住的绍兴会馆也在这里。成了各省文人云集之处。文人们吃饱了,喝足了,书念累了,总要找个地方散心解闷。文人们也最能炒新闻,立名堂。

再说天时,天上诸神中有一位文昌帝君,分管知识分子升沉起落、士途财运等事。当时北京没有独立的市政府,在行政系统上,由中轴线划分两半,前门大街以西归宛平,以东归大兴。赶考的举子们多住在西半边,这是给宛平增光的事。地方官也要对知识分子关心,才显得尊儒重道。知道赶考来的知识分子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功名,进考场前想给文昌帝君烧炷香,许个愿。真的得中,更要有烧香还愿磕头谢恩的地方。没比修个文昌阁更能表现对他们关心的了。但京城乃寸土寸金之地,虽系善举,也要省钱。就选中这块苇塘边上。远离尘肆,偏僻荒芜。除去湖水芦苇之外就是荒冢,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