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同样,对于农业、农村、农民而言,创新同样至关重要。
农民从来都不缺乏自创精神,从过去到现在,中国农村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农民的自创精神。无论是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山的18位农民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勇敢地实行“大包干”。掀开了中国农业“包产到户”的历史性变革,还是今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无一不是靠农民的自创精神开辟的新道路。从战旗村的发展变迁历程来看,无论是战旗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三分地”土地集中的试点,还是今天“资源换资本”发展第三产业,都是战旗人的自创精神的体现。
农民自创很重要,如何发掘农民的自创精神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给予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鼓励农民创新。
良好的政策环境,能够直接促进农民自创精神的发掘,相反,则会阻碍农民自创精神的发掘。在创新过程中,要允许犯错误,要允许走回头路,遇到特殊的情况,上级主管部门应该特事特办,力争给予农民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无论是在资金、技术还是政策方面,要以农民为主体,从服务型政府的角度,配合他们做好创造性的工作。只要是符合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举措,都应该允许进行试点,要保护和尊重农民的自创精神。
其次,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培训可以直接扩展农民的知识面,开拓农民的视野,这样有助于对农民自创精神的发掘。对农民的培训一方面需要注意实效性,能够真正让农民学有所用。另一方面要确保培训活动的一个长效性,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把对农民的培训长期地坚持下去。
再次,要吸引和留住回乡创业人员。
对于“新一代农民”,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较之前的农民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他们渴望新的生活方式。近年来“民工荒”频现,其本质原因在于很多农民更愿意在家乡创业或就业,既可以赚钱养家,又可以照顾家人。对于这些人应该想办法吸引他们留在农村,尤其是对于回乡创业的人,更应该支持和鼓励他们留在农村,政府在资金、技术、政策方面应多给予一些帮助。
最后,要鼓励农民“走出去,请进来”。
自创精神不能靠“闭门造车”的方式形成,更应该“走出去,请进来”。以土地流转为例,全中国已经出现了很多种方式,比如“重庆的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模式、新疆沙湾耕地互换模式、安徽小岗山土地出租模式等。一方面农民可以走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但学习不等于模仿,更强调吸收和转化;另一方面农民也可以将一些善于治理的人、有经验的专家请进来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