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毛泽东同志曾说:“必须善于识别干部,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用人得当,就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要全面认识一个干部,仅靠一两件事、一两次接触是远远不够的,要在平时多下功夫,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干部的一贯表现看到其一贯的本质。
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接触干部。毛泽东同志曾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接触干部是了解干部的最直接、最有效方法,要经常性、近距离地接触干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干部的业绩出自实践,干部的名声来自民间。要走出机关、走进干部群众,多在基层干部群众中和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既要听干部自己怎么说,也要看其如何干,更要听群众如何议。要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其见识见解;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其品质情怀;观察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看其境界格局;从履行岗位情况,看工作态度;看干部在重大关头、关键时刻处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和水平;从日常生活表现,看作风形象。经常性、近距离地接触干部,要坚持原则,做到心不贪、嘴不馋、手不伸,“零物质”接触。总之,通过认识、熟悉、比较,观察、倾听、有原则接触、分析等方式,加强综合研判,才能说得出哪个干部强、哪个干部弱,说得出强在哪里、弱在何处,搞清楚干部从哪里选、人往哪里配,真正把好干部发现出来。
识别干部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用人,不可以教人”。要全面、历史、辩证地认识一个干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要把干部看准,就要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要用实践的观点识别干部。看干部,既要看“死的”情况,也要研究“活的”情况。看“死的”,就是看干部的“三龄两历”等档案文字材料,做到综合甄别、如数家珍。研究“活的”,就是要经常地、深入地在实践中综合研判干部的动态信息。要善于在实践中检验、识别、鉴别干部,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锻炼干部。要用全面的观点识别干部,既要看干部的优点,也要看干部的缺点;既要了解干部现在干什么,也要了解干部过去管什么;既要了解干部在现单位的表现,也要了解在原单位的情况;既要了解同事和上级的意见,也要了解群众的意见;既要了解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也要了解个别人对他的评价;既要了解他的工作状态、工作作风,也要了解他的生活细节、日常言行。从多个侧面辨其才识,不偏不倚,注重一贯表现。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识别干部,既要看到干部的现在与过去、优势与不足、特长与缺点,又要善于看主流、看本质、观大节,不能求全责备。
第七,既看现状,更看潜能潜质
从古至今,知人、识人一直是极难之事。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水下冰山理论”,可以将干部综合素质的表现形式引申为可见的“水上部分”和深藏的“水下部分”。其中,“水上部分”包括学历、经历、政绩、专长等;“水下部分”包括个人品德、心理素质、社会角色、心理内驱力等看似无形也容易受到忽略的方面,恰恰是最具价值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领导干部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干部,既要学会看干部“水上部分”的现状,也要学会看决定其潜能和潜质的“水下部分”,不能简单地因一时一事就对一个人草率下结论。
用好“显微镜”,看清干部的现实表现。要用好“显微镜”,即用求真求实的态度来看问题,发现事物的真相。作为领导干部,要用好“显微镜”看清干部“水上部分”的现状,将干部的学历、工作业绩、专业素养、能力水平等现状看得一清二楚。一个人过去有能力,不代表现在有能力;现在能力强,不代表将来能力行。同样,每一位干部,现状的学历、经历、业绩、能力等,并不代表将来的状况;但是,这些是干好工作的基础,决不允许弄虚作假的情况存在。作为领导干部,要用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干部的现状,这既是对每一名干部负责,也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
善用“望远镜”,看透干部的潜能潜质。要用好“望远镜”,即用全局的、发展的、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干部“水下部分”的潜能和潜质,通常是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