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也就是要为国为民建立功绩。我们现在评价、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标准,也把业绩、实绩作为重要指标。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立足于造福于民这个根本,把“干出一番事业来”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攻坚克难,争创一流,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成绩,这样才能说话有底气,才能让干部群众服气。要有建功立业的激情。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有激情、在状态,敢闯敢拼,始终保持一种“躺着想事、坐着议事、站着干事”的工作热情和创业冲动,面对机遇敢于争先、面对困难敢于攻坚、面对落后敢于奋起、面对竞争敢于创新,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用到工作上来,只争朝夕奋发工作,满怀激情追赶超越。要有建功立业的能力。想立功,还得有相应的能力和水平。要勤于学习,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既向书本学,又向实践学、向人民群众学,不断丰富干好工作的知识储备;要善于思考,既立足当下,又提高站位,高出两三个层次看问题,善于在全局高度思考和研究问题,做到想得深、看得透;要注重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敢于到矛盾多、问题大的地方去增长才干、磨炼成长,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获取新知,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要有建功立业的氛围,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肯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对能力不足不能为的,加强培训和锻炼,选派到基层一线历练提高;对动力不足不想为的,加大激励力度,给年轻干部担子机会、给中年干部岗位机会、给老干部参与机会;对担当不足不敢为的,坚决让他们能“下”,让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的干部混不下去,让“太平官”“老好人”没有市场;对那些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个性鲜明、不怕得罪人的干部,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拉关系、不走门子的干部,坚决让他们能“上”,让不干事者让位置,让想干事者有舞台,保持干部队伍的“一池活水”。
三、遇事先找关系
半个多世纪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就说过: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复杂庞大的关系网。每个人都是这网中的一员,都在想尽可能与网中的其他人搭上关系,因此遇事找关系、讲个熟门熟道似乎是人们生活的常态。遇事先找关系,背后其实是权力的无界和滥用,是对规则的漠视甚至无视,典型的特征就是讲人情看关系、重人情轻规则,而不是想着去遵守规则。这种风气和观念在不少领导干部身上也存在,不论事情大小、多少、性质如何,都秉承着“三个公章顶不上一个老乡”“朝中有人好办事”“哪有办事不找人的”的办事法则。如果领导干部不走正常渠道办事,不依法依规履职,遇事先找关系,也会成为被别人找的“关系”,就会促成畸形的人情文化,坚持原则者往往被视为“不近人情”,依规处事者常吃不打招呼的“亏”,于是人情熟络者大行其道,遵规守纪者寸步难行,形成“逆淘汰”效应,滋生“腐败亚文化”,最终导致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双重恶化。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当官守官德、党员讲党性、办事有原则,不为世俗欲念所掌控,不被个人利益所俘虏,不被各种关系所“绑架”。遇事要先找法,不要先找关系。政策法规是不可逾越的“高压线”,任何单位和个人只有按照政策法规办事的义务,没有高于政策法规之上的权力。按政策法规办事看似呆板,其实是最管用的,也是最安全的,既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既不损公也不肥私。自觉学习掌握基本的法规制度和应知应会的政策理论,准确理解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政策依据想问题、办事情,决不能一门心思“走后门”,搞人情消费和权力买卖。要立“明规矩”,破“潜规则”。“潜规则”是腐蚀党员干部、败坏党的风气的沉疴毒瘤。要从自身做起,秉公用权、廉洁用权,抓住建章立制,立“明规矩”、破“潜规则”。要坚定信念、心怀敬畏,将“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工作始终;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发现问题立查立办、严惩不贷,彻底打消玩“潜规则”者的侥幸心理;积极完善相关制度,推进党务政务公开,确保权力阳光运行,以正压邪,让“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要树公平理念,弃特权思想。特权是特权者的通行证,却是伤害党群、干群关系的“刀锋”。遇事之所以老想去找关系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特权的存在。要始终让权力在纪律、法律、制度和监督之下运行。摆正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位置,处理好正人与律己的关系,公平公正公开、公道正派,一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