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既要注意减少会议、防止“文山会海”,又要确保必要的会议能及时开并且要开出效果。而要想把会开出效果、达到预期目的,就要把更多的功夫用在会外、会前和会后。可以这样讲,会前的功夫做足了,会议就成功了一半;会后的落实抓紧了,就成功了另一半。
开会是为了更好地作决策、促落实,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要花费的功夫应该在会外,真正显示功力的也在会外,要让开会发挥其本该有的作用,避免让会议成为“假把式”“放空炮”。会前要充分准备。会前的充分准备是会议高效进行的前提。一些会上作出的重大决策,要开展必要的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论证,还可以引入“外脑”和“智库”参与进来,为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和现实支撑。一些会上讨论的重要议题,要在会前征求意见、做好沟通,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成熟了再上会。如果要发言,更应做好充足的准备,重视自己的每一次发言机会,不讲则已,讲就要讲好、讲在点子上。会中要把控节奏。会议节奏的把控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会议能否顺利,节奏太紧可能导致讨论不充分,节奏太松可能导致偏离中心、东拉西扯。应紧紧围绕会议主题,把控会议节奏,根据会议内容科学确定发言时间,尽量开短会、说短话,把精神传达到、内容说清楚、要求讲明白、程序安排妥即可,切勿就同一问题反复赘述、长篇大论,要鼓励讨论,充分发扬民主,但也不能只民主不集中、议而不决。会后要狠抓落实。开会是为了研究部署工作,不是吹牛聊天,会上定下来的事情就要一件一件地抓好、抓到位,及时将纸上的文字变成真真切切的行动和实实在在的成效,让会议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切实精简会议,能开小会的不开大会,能开短会的不开长会,能合并的会议坚决合并,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来抓落实。
五、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就是不仅要知道事物是什么样的,更要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的,要了解它的根本及产生的原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一般人来说,知道“是什么”就可以了,不用事事处处都搞得那么清楚,既没时间,也无必要。但对领导干部来说,仅仅知道“是什么”是远远不够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无法发动群众、推动工作、指导实践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领导干部要想做到先人一步、高人一筹,就必须重视并善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俗话说,聪明人知其然,精明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高明人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要用辩证思维抓根本。日常工作中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要注重矛盾分析,运用“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运用重点论,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凌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要用战略思维把握全局。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考虑问题、谋划工作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善于从战略高度把握全局,努力占据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制高点,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培养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和统筹协调能力,着力解决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要用历史思维观大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很多“所以然”都能从历史中窥探一二。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加强对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把事物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去观察和思考,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以史为鉴、以史育人、以史资政。
六、基本要素要掌握
要素就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是事物存在并维持其运动的必要的最小单